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探究与思考一、老师在“问题解决”方面的困惑1.“解决问题”是将“应用题”的地位“边缘化”还是“核心化”?2.从“应用题”到“解决问题”是名称改变,还是“本质”改变? 3.“解决问题”较之“应用题”是“淡化”,还是“强化”? 4. “解决问题”较之“应用题”是“下降”还是“提高”? 二、关于“问题解决”概念的由来与进展简述1.“问题解决”是 20 世纪 80-90 年代国际数学教育界的主要口号,至今影响深远。问题解决是指个体在一种新的情境下,根据获得的有关知识对发现的新问题采纳新的策略寻求问题答案的心理活动。而数学的问题解决是以数学问题为讨论对象的,它可以进展学生的制造性思维,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所以已是当今数学教育改革讨论的焦点。2.“问题解决”数学教育理念在讨论与实践中不断地进展。建国以来,小学算术(数学)教学大纲历经修改,在课程改革前比较重大修改有以下四次:(1)1952 年、1956 年:百废待兴,全面学习苏联(2)1963 年:“大跃进”后的精雕细刻(3)1978 年:十年动乱后的拨乱反正,适应四个现代化建设(4)1992 年: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以上四次,可粗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建国到 1965 年当时的小学算术十分重视应用题,1956 年的《小学算术教学大纲(修订草案)》中规定“应当用算术课和算术课外作业总时间的一半左右来学习解答应用题”。此外,根据前苏联的经验,把应用题分为简单应用题,复合应用题和典型应用题三大类,每一大类又细分成很多类型 1963 年的《全日制小学算术教学大纲 (草案)》将简单应用题分为 12 种,复合应用题要求学到 2~5 步( 按解答步骤多少而分 ),典型应用题多达 11 种。由于人为分类过细,要求又高,每一种类型给一个结语,加之教学不甚得法,养成了学生找类型、背结语,死套公式的弊病, 有的小学生甚至是用找“关键词”来替代分析数量关系( 如见“还剩”就“减”,见“一共”便是“加”,见“倍”就“乘”,见“平均”就要“除”),题目稍一变化,便不知所措,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应用题这个“老大难”的问题凸显了出来。第二阶段从 1978 年到实施义务教育大纲。1978 年经过“文革”十年动乱,根据“教材要反映出现代科学文化的先进水平,同时要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的精神,制订了《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大纲明确指出“使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简单的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