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一、了解诗歌语言的特质。 二、学习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课文围绕“木叶”举出古典诗歌中的大量实例,通过精到的比较、分析,阐发了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质。教学中可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学习比较的方法,认真体味“木”、“树”等词语不同的意味和艺术效果,从而对诗语的特点和鉴赏诗语的方法获得实感。 基础题一、给下列词语注音 A.袅袅( ) 桔颂( ) 灼灼( ) 皋( )B.征戌( ) 瘐( ) 缠绵( ) 褒( )C.翩( ) 荃( ) 干燥( ) 漂零( )D. 漂泊( ) 迢远( ) 桅杆( )二、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古典诗歌中“树”与“木”的艺术特征、意思情味、适用场合有什么不同? 繁茂的枝叶 特 树 枝叶的绿色,树干褐绿色 木质的树干,落叶的因素 征 木 黄色、干燥的质感 意 树: 饱满 味 木: 疏朗 场 树 满树叶子吹动,浓阴密密层层 合 木 秋风叶落 2.以“木”引起落叶的联想为例,说明诗歌语言的特质及其对诗人创作的意义。重点研究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指词语的形象色彩和联想的意义)问题。 (1)“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 从字面上讲,“木”就是“树”, :者是同一概念,但两个词形象色彩不同,引起的联想不同。 “木”具有着“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或者说木质的形象色彩,使人更多地想起树干,而很少想到非木质的叶子。“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之外。练习题一、指出下列诗句的作者与出处: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 出处_____________________2、洞庭始波,木叶微脱。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 出处_____________________3、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 出处_____________________4、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用心 爱心 专心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 出处_____________________5、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 出处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请补足下列诗句的上下旬: 1、秋月照层岭,__________________。(吴均《谷柳恽》) 2、__________________,海水扬其波。(曹植《野田黄雀行》 3、柔条纷冉冉,____________________。(曹植《美女篇》) 4、日暮风吹,___________________。(吴均《青溪小姑歌》) 5、__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三、鉴赏下面一首古诗:咏 蝉① 骆宾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