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经济滞胀及反滞胀措施浅论经济滞胀及反滞胀措施 摘 要:滞胀,称为萧条膨胀或膨胀衰退。滞胀难治是因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失灵。政府应该采纳扩大公共财政支出、减税、适度提高来利率等措施来逐步解决滞胀问题。 关键词:经济滞胀;反滞胀;措施;启示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5)31-0001-02 一、经济滞胀的原因 滞胀即停滞膨胀,又称为萧条膨胀或膨胀衰退。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用以概括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同时存在现象时的专门术语。长期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一般表现为:物价上涨时期经济繁荣、失业率较低或下降,而经济衰退或萧条时期的特点则是物价下跌。西方经济学家据此认为,失业和通货膨胀不可能呈同方向发生。但是,自 20 世纪 60 年代末、70 年代初以来,西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停滞或衰退、大量失业和严重通货膨胀以及物价持续上涨同时发生的情况。西方经济学家把这种经济现象称为滞胀。造成滞胀的主要原因有: 第一,预期心理因素,政府为抑制通货膨胀而采紧缩货币政策,但社会大众已事先预期通货膨胀会持续下去,因此将通货膨胀因素反映在公司未来成本上,而造成物价上扬。 第二,供给面引发之震撼,例如石油危机造成石油价格上涨,厂商无法立即反应其成本,在高成本的压力下,难以生存,失业率因此而提高。 第三,缺乏增长点的实体经济是滞胀的根本原因。两次石油危机的发生,仅仅是造成美国经济由盛转衰的外部原因,甚至是次要原因。主要原因是美国整个 20 世纪 60 年代保持“高增长、低通胀”局面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以及宽松的货币政策,在经过长时间运用之后失灵。而失灵的原因是美国实体经济面临的升级挑战:传统制造产业在经历长经济周期繁荣后,出现边际利润下降,缺乏新增长点,使扩张性财政政策不能继续起到刺激经济增长的作用,反而推高了通货膨胀水平。而新工业、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取代这些夕阳工业还不成熟,正在青黄不接时期,同时老的企业吸收劳动力又已经到极限,新的产业需要的劳动力市场又不能满足需要。所以出现大规模结构性失业和地区性失业在所难免。 二、经济滞胀难治原因 滞胀的主要特征,与以往传统的周期性生产过剩危机不同,20世纪 70 年代以来的结构性经济危机,从时间上看,比周期性危机要长得多;从表现形式上看,结构性危机往往是生产停滞或低速缓慢增长;从波及面看,结构性危机期间各国不是同步进展,时而伴生美元危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