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育探究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育探究 【摘要】21 世纪决定综合国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人力资源利用率,也就是科学创新的能力,而当前我国经济管理类大学生肩负国家未来创新的责任,却明显表现出创新能力弱的缺点,基于此,为提升经管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从传统观念入手,消除传统顺从观念,同时以创新为重心的高校课程,讲授方式,评估方式的改革为侧重点,再以功利意识的改变为补充,综合解决这个问题。 【关键词】创新能力,高校教育,创新思维 经济管理类大学生作为经济和管理创新人才的主要来源,其拥有的创新能力对于促使企业高效运作,资源合理安排,合理的产业化布局,实现中国伟大复兴,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育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同时社会,企业,高校,个人应该努力提升经济管理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育。 一、经济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定义及其表现 创新是指个体敢于从意识上突破旧思想,旧观念,并运用现有知识和信息,产生某种独特,新颖的方法,成果和思想,来应对复杂多变环境的一种能力。其内容主要包括创新性意识,创新性思维和创新性技能三个方面,一般来说创新性的意识是创新性思维的基础,而创新性技能又是通过思维的创新实现的。结合目前对于高素养人才的要求和国际市场经济环境的趋向,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其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知识猎取能力。21 世纪作为资源争夺最激烈的时期,自然资源的稀缺和激烈争斗,使得对于信息和知识资源的挖掘,掌握,配置成为国家,企业,个人竞相追捧的对象。对企业而言,越多的知识资源和信息,越有利企业提高抵御风险能力。另外,知识资源的多少将决定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对知识的制造和利用的能力将成为未来国家进展的核心要素。因此,作为知识资源的主要载体,经济管理类大学生首先需要掌握足够知识来为创新能力的进展做基础。 (二)创新性意识。创新性的意识是经管类大学生进行创新活动的出发点,也是进行创新能力培育的基本方面之一。依据我国《高等教育法》的要求,对于大学生的培育目的是,培育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综合高素养人才。因此,培育经管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应该从教育方法,教育体制调整,教育观念革新等方面入手,提高其对于创新的重视程度。 (三)竞争能力。根据竞争——动力理论,当个体处于适度竞争中时,个体会往往产生追逐他人的动力和趋好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