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 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课题DNA 分子的结构课型活动课章节必修二第三章第 2 节年级班级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简述 DNA分子的化学组成和双螺旋结构;②概述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的特点。(2)过程和方法:①体验模型建构在科学讨论中的过程; ②初步知晓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如模型建构法,学科知识的交叉应用)。(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体验合作在科学讨论中的重要性;②认同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重点难点① 重点:DNA 分子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特点② 难点:DNA 分子中碱基对的连接方式一定是 A 和 T 配对, G 和 C 配对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 2《第 3 章基因的本质 第 2 节DNA 分子》内容。DNA 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已经成为分子生物学的象征。它不仅使我们清楚认识 DNA 分子,而且是学习 DNA 分子的复制、基因及其表达的基础;也是现代生物遗传学的基础。本节教材中丰富的生物学史:①威尔金斯(M.Willkins)和富兰克林(R.E.Franklin)的 DNA 结晶的 X 射线衍射图谱。②查哥夫(E.Chargaff)得出的重要规律 。③沃森(J.D.Watson)和克里克(F.Crick)首先发现的 DNA 双螺旋结构。这些科学史均为探究活动的思维训练提供依据帮助学生了解科学家的讨论过程,学习和体会科学家们善于捕获和分析信息,合作讨论及锲而不舍的科研精神。DNA 分子结构主要特点是对这段生物科学史的总结,通过边探究边制作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帮助学生掌握 DNA 的结构特点。学通过必修一的学习,学生在已掌握核酸及脱氧核苷酸的相关知识,通过必修二认情分析识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高中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分析能力,动手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已初步建立,通过体验探究,重走科学家之路成为可能。学生虽然相对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都不太强,但是本节课通过问题链和分步实验的设计,使得探究式教学的实施成为可能。教学策略在设计这节课时,充分利用教材资源,通过生物科学史再现科学探究过程,让学生“走上探究之路”——分步构建 DNA 双螺旋模型。每一步都以科学家的科学讨论过程为指导,提出问题,逐步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进行模型建构——呈现以“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长链—平面脱氧核苷酸双链—立体双螺旋结构”的知识链。模型建构完,让学生根据模型总结出 DNA 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最后,通过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