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解度》教学设计(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ﻩ(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溶解度得涵义。ﻩ2、初步学习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ﻩ(二)过程与方法ﻩ利用列表法、作图法两种方法处理溶解度数据,了解溶解度变化规律。ﻩ(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ﻩ通过学习绘制和分析溶解度曲线,体验数据处理得过程,体会数据处理和表达在解决化学问题中得意义。二、教学重点ﻩ探究溶解度曲线ﻩ三、教学难点溶解度概念得认识四、教学准备ﻩ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坐标纸。五、教学过程ﻩ环节ﻩﻩ老师活动ﻩﻩﻩ学生活动ﻩﻩﻩ设计意图ﻩﻩ新课引入 2 分钟ﻩﻩﻩ我们知道物质得溶解能力和溶质、溶剂得种类有关,请大家根据如下数据,比较氯化钠和硝酸钾溶解能力。ﻩﻩﻩﻩ学生根据幻灯片上得数据,进行思考、分析、首先得出方案 1 和 2 温度不同,不能进行比较,方案4温度和溶剂量都相同,可以比较溶解能力,方案 3 温度相同,但是溶剂量不同,但是可以通过计算,得出在 4 0℃时1 00g 水中可以溶解 64 g硝酸钾,溶解能力比氯化钠强。ﻩﻩ培育学生分析、处理数据得能力。ﻩﻩ新课讲授2 5 分钟ﻩﻩﻩ提出问题:比较10℃和 40℃时硝酸钾得溶解能力,应怎么比较?ﻩﻩﻩ讲解溶解度得含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 0 0 g 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得质量(单位g)。例如:20℃时氯化钠在水里得溶解度是 36g,是指在 20℃时,1 0 0 g水里溶解 36g 氯化钠达到饱和。引导学生分析 20℃时,氯化钠得溶解度得其她表述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指导学生加深“一定温度”、“1 0 0g 溶剂”、“达到饱和”、“单位是克”得印象。ﻩﻩﻩ学生思考,根据方案 4 和 5 中得数据,计算在等质量得水中最多溶解得硝酸钾得质量,可以进行比较。ﻩﻩﻩ学生讨论氯化钠溶解度其她表述方式:20℃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得质量比为 36:100;20℃时36 g 氯化钠溶于1 00 g水中,得到饱和溶液;20℃时得氯化钠饱和溶液,每蒸发1 0 0 g 水,会析出 36g 氯化钠晶体等。ﻩﻩﻩﻩ使学生感受到科学讨论基准问题。通过讨论、辨析和运用溶解度概念表述得训练,加深对概念得理解。ﻩﻩﻩﻩ讲解:通过实验,可以测出在不同温度下得溶解度。展示氯化钠和硝酸钾在不同温度下得溶解度,这种表示方法叫列表法。ﻩﻩﻩﻩ请同学们观察氯化钠和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得溶解度,分析以下两个问题:(1)氯化钠和硝酸钾溶解度相同得温度范围,(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