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的动补结构 摘 要:汉语动补式起源的时间,主要有“先秦说”、“两汉说”和“魏晋说”等,汉语史界尚难定论。本文通过对东汉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的动补结构的讨论分析,进一步论证动补结构这一重要的语法形式至少在汉代已出现并趋成熟。 关键词:诚实;动补结构;汉代;金匮要略引言 一、语料的选择 东汉末年,张仲景完成了确立中医学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重要着作——《伤寒杂病论》十六卷,此书问世后不久,就因战乱而散失。西晋王叔和经过广泛搜集,将原书伤寒部分编成《伤寒论》十卷,但未见杂病部分。北宋仁宗时的翰林学士王洙在馆阁发现了一部叫《金匮玉函要略方》的书,是《伤寒杂病论》的节略本。陈振孙在《直斋书录解题》中说:“此书王洙于馆阁蠹简中得之,曰金匮玉函要略方。上卷论伤寒,中论杂病,下载其方,并疗妇人,乃录而传之,今书以逐方次于症候之下,以便检用。所论伤寒,文多节略,故但取杂病以下,止服食禁忌二十五篇二百六十二方,而仍其旧名。”到了神宗熙宁年间,经林亿等人校订,最后题书名为《金匮要略方论》,简称为《金匮要略》或《金匮》 《四库全书总目》云:“则此书叔和所编,本为三卷。洙钞存其后二卷,后又以方一卷散附于二十五篇内。盖已非叔和之旧。”但对于此书所载的医术及其药方疗效是持肯定态度的,“然自宋以来,医家奉为典型,与素经问难并重。得其一知半解,皆可以起死回生。则亦岐黄之正传、和扁之嫡嗣矣。”又“独此编仅仅散附诸方,尚未失其初旨、尤可宝也。”关于《金》的语言,《总目》说:“汉代遗书,文句简奥,而古来无注,医家猝不易读。彬注成于康熙辛亥,注释尚为显明。”由此可见,《金》虽然经由王叔和集、林亿等校正,但仍保留了汉代语言风格原貌,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我们对语料进行鉴别的负担。 我们选择《金》作语法专题讨论,除了上述鉴别时代的原因之外,还出于这样的考虑。中古是汉语变化较为显着的时期,《金》虽然是医家的医书,它自然也不能不对中古的语言现实有所反映。另外,对《金》进行专题语法讨论的着作和论文非常少见,因此本文的写作有一定的意义。 《金》的版本较为复杂,目前最流行的本子是人民卫生出版社的标点本,我们选择 2025 年 4 月第 1 版进行讨论。文中例句后括号里的数字为该句在此书中的页码。 二、写作目的和写作方法 动补结构的讨论一直是汉语语法讨论的重点、热点和难点,讨论角度分现代汉语的使用角度,汉语历史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