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关系与世纪之争 提要:作为国共内战和东西方冷战的历史遗产,两岸之间的基本格局是“分裂分治而不对等”。基於不同的立场和对这种格局的不同利用,两岸之间的深刻政治分歧短时间内很难化解。由此产生的冷战对峙,在世界各大国之间业已拉开序幕的世纪之争和目前业已悄然出现的中、俄联手,以西拒北约、东扼日本、南压台海的新型国际关系的背景下,很可能导致“由外国人出飞机、飞弹,中国人打中国人”的悲惨结局。针对这种潜在的危机,本文从战略、策略、方针和措施诸方面着眼,提出了旨在实现民主、自由和两岸共存共荣,以致最终实现和平统一,由两岸人民共享中国主权的四条建议。今年三月台湾进行大选前後,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大规模军事演习,两岸之间的敌对状态达到了五十年代末期以来空前未有的程度。同时,因美国向台海派遣了两个航空母舰战斗群,也造成了一九六二年古巴危机以後核大国之间极为罕见的一次严重军事对抗。可是没想到,危机刚过,关於台海已“雨过天青”的议论便不绝於耳;亦有不少人,竟然指望李登辉的一篇就职演说,使两岸关系发生戏剧性的变化。这固然充分反映了人们对台海局势的高度关切和对两岸和平的殷切期望,不过依笔者之见,我们与其环绕雨过天青这种不无象征主义色彩的政治话语兜圈子,我们与其将两岸关系的缓和寄望於某位领导人在政治上的神来之笔,倒不如把自己探究的目光投向後冷战时期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和两岸关系的历史沿革,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两岸关系的叠荡起伏。我以为,只有这样,我们或许才有可能从历史的纵深体认出两岸关系的症结,并以现实宏观的视野尽可能全面地看清楚制约两岸关系之现实走向和未来趋势的诸多因素,由此为相关对策的制定提供一种可靠的框架。台海危机——亚太地区“世纪之争”的开场锣鼓如上所说,分析两岸关系问题须关注其国际背景的变迁。然而仅就笔者之所见,在近几年的有关讨论着作中,论者在谈到两岸关系的国际环境时,通常强调的主要是“冷战的结束”,而对於後冷战时期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却似乎有所疏失。其间有两大颇具轰动效应的“事件”,在相当程度上左右了人们对中国之现实国际地位的全面认知和客观推断:其一,是六四悲剧发生後,西方各国对北京当局所实行的经济制裁和政治抵制;其二,是近年来“围堵中国”的舆论突然在英美雀声四起。由此给许多人造成了一种印象,似乎由於苏联的解体,美国至少将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成为主导世界格局的唯一力量,因此,坚持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