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次对外开放的“收益和成本” 提要:三次大规模引进外资,复制翻版的工业化进程,最大的收益仍然是摆脱了百年 “挨打”的境地,三次对外开放接受的仍是苏联和美国为首的西方两大资本帝国主义集团不断调整的传统制造业的落后结构。引言∶中国其实只是“中”国我过去长期埋头农村基层的社会改良试验,一向只 “埋头拉车”,不介入两个极端倾向的理论讨论。近两年认识到农村“草根”社会的变化是近代经济进展史上符合规律的现象,于是才试着把多年来的感性经验提出来讨论,也因此有机会浮上来“抬头看路”,开始从 “三农问题”的讨论出发,思考与对农民和农村有制约作用的“大问题”,在思考中逐渐尝试着把近代史上的大事对中国进展方向的影响与当前的问题结合起来分析,试图提出一个分析进展问题的思路。1 、问题的提出∶关于对外开放的“收益和成本”人们已经约定俗成地认为,中国经济较快增长是最近 20 年的事,而且主要得益于对外开放和大规模引进外资。其成绩宏大已经是国内外公认的,毋庸赘述。但竖看 50年,我们这种农民人口占绝对比例的国家 “追随工业化”的过程中,实际上前后搞了 3 次大规模对外开放引进外资,哪次都有成绩也有代价。中国是 “中”国。近代自清末人口超过 4亿以来,既定的资源秉赋已经不可能根本改变,这原来就对制度安排是一种硬约束,使中国客观上既走不了苏联、也走不了西方模式的工业化道路,无论硬一点的照搬,或者软一点的跟随,尽管会有成绩,也必定会造成损失。关键是我们自己怎样认识成绩和代价,也就是怎样从进展的角度估量 “收益和成本”。以往的文献大量表述了成绩或者“收益”,而本文则试图做一点点代价分析,并且试图以此说明,进入 21 世纪的中国人应该认识到基本国情矛盾对单纯追求经济进展的制约,和对比搬制度的约束,我们可能已经完全没有再照搬下去的条件,可能“不得不”摸索着走自己的路,现在应该是全面实行“可持续进展战略”的时候了。2 、要深化改革和稳定进展,就必须重新强调解放思想人们有高度共识的是∶ 20 多年前中国改革开放之前群众自发的 2 次思想解放运动,对中国后来的经济进展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后来,这种“大问题”的讨论,除了邓小平南巡谈话期间约略有所涉及之外,在一个时期以来以高速经济增长为衡量成败主要标准的舆论之中,似乎没有人再提起过。而到世纪之交,尤其是近年来经济出现一系列增长的代价问题,增长停滞又造成“改革”难以推动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