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地位变化历程及新变化(2 页)Good is good, but better carries it.精益求精,善益求善。中国国际地位变化历程及新变化国际地位是指一个国家在国际体系中所处的位置和该国在与其他国际行为主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国际力量对比结构中的状态。衡量和评估一国国际地位主要看两方面因素,一是综合国力;二是外部世界。综合国力是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基础;外部世界是影响一国国际地位的重要因素,包括国际环境和外部联系。1840 年开始的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陷入了深重的民族危机之中,自然经济受到冲击,白银大量外流和财政危机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清政府与英国签订的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以及而后接踵而来的与美、法等西方列强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让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幅降低,到 19 世纪末的甲午战争战败,中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20 世纪初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订的《辛丑条约》使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1919 的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让我想到了五个字:弱国无外交。1931 年~1937 年的七年艰苦抗日战争,中华民族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最终将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取得了反对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中国的国际地位也随之提高。抗战结束后,中国共产党致力于解决内部矛盾,终于在 12 年以后的 1949年,摆脱了三座大山的压迫,实现了民族独立,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与苏联建交,这对恢复经济进展制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一年之后,作为刚刚建立政权的中国抗美援朝,使得国际威望空前提高。抗美援朝后,1953 年,周恩来总理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成为各国之间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1954 年的日内瓦会议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一年之后的万隆会议,周总理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这些都使新生的中国得到了更多世界目光的关注。70 年代是中国国际地位提升较快的一个时期。初期,在 1971 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表明了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1972 年尼克松访华打破了中美关系长久以来的僵局,为后来中美建交做了铺垫。同时,1972 年中日建交,国际上兴起了一股与中国建交的浪潮。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迈开了改革开放的脚步,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使中国经济迅速进展,综合国力大大提高,从而在 1979 年,中美正式建交,也使得中美关系得以正常化进展。90 年代初期,我国加入了亚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