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肠易激综合征专家共识意见(最全版)IBS 是临床常见的一组以腹痛、腹胀、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主要 症状的临床综合征。23 年我国即制订了 IBS 诊断与治疗共识意见,27 年又进行了修订。近些年来国内外对于 IBS 的诊治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 我国学者对于 IBS 的临床实践与讨论不断深化,获得了不少国人的资料。 因此,有必要结合我国的讨论资料和国际最新的共识意见,对我国 IBS 共 识意见进行更新。本共识意见分为定义与流行病学、病因与发病机制、诊 断、治疗等 4 个部分,共 28 条。共识意见的修订采纳了国际通用的 Delphi 程序。首先成立工作小组, 工作小组专家在检索 Medline、Embase、Cochrane 图书馆和万方中文 期刊数据库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起草共识意见初稿(共 33 个条目)。核心专 家针对初稿面对面地进行了讨论,确定了 30 个条目供全国相关领域 28 位 专家网上投票。经过两轮投票并参照专家建议进行修改,2025 年 8 月 15 日组织全国 28 位专家在上海召开会议,会议上专家们对共识意见稿进行 充分讨论,直至达成共识意见;共修改 10 条,删除 3 条,增加 1 条。共 识意见分为 6 个推举级别:A +,非常同意;A,同意但有少许保留意见; A -,同意但有较多保留意见;D -,不同意但有较多保留意见;D,不同 意但有少许保留意见;D +,完全不同意。证据分为 4 个等级:高质量, 进一步讨论也不可能改变该评估结果的可信度;中等质量,进一步讨论很 有可能影响该评估结果的可信度,且可能改变该评估结果;低质量,进一 步讨论极有可能影响该评估结果的可信度,且很可能改变该评估结果;极 低质量,任何评估结果都很不确定。定义与流行病学1- IBS 是一种功能性肠病,以腹痛、腹胀或腹部不适为主要症状,排 便后症状多改善,常伴有排便习惯[频率和或)性状]的改变,缺乏临床常规 检查可发现的能解释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病变。证据等级:高质量 7.4%,中等质量 88.9%,低质量 3.7%。推举级别:A + 64.3%,A 28.6%,A - 7.1%。在亚洲 9 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韩国、泰国、菲律 宾、马来西亚、新加坡和中国台湾地区)的调查发现,中国 IBS 患者认为最 困扰的症状依次为腹痛、腹部不适和腹胀[1]。虽然既往罗马 III 诊断标准并 未将腹胀列为 IBS 的主要症状[2],但腹胀在中国 IBS 患者的发生比例 (52.8%)比较高,应将其列入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