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诊疗指南(8 页)Good is good, but better carries it.精益求精,善益求善。伤寒诊疗指南简介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主要病理变化为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增生性反应,以回肠下段淋巴组织增生、坏死为主要病变。典型病例以持续发热、相对缓脉、神情淡漠、脾大、玫瑰疹和血白细胞减少等为特征,主要并发症为肠出血和肠穿孔。疾病分型伤寒主要分为:普通型,轻型,暴发型,迁延型,逍遥型,顿挫型。发病原因伤寒杆菌感染后是否发病与细菌数量、毒力、机体免疫力等因素有关。如胃酸过低、重度营养不良、贫血、低蛋白血症等也是造成伤寒发病的因素。发病机制伤寒杆菌由口入胃,如未被胃酸杀死则进入小肠,经肠黏膜侵入集合淋巴结、孤立淋巴滤泡及肠系膜淋巴结中繁殖,再经门静脉或胸导管进入血流,形成第一次菌血症。如机体免疫力弱,则细菌随血流扩散至骨髓、肝、脾及淋巴结等组织大量繁殖,至埋伏期末再次大量侵入血流,形成第二次菌血症,开始出现发热、皮疹及肝脾肿大等临床表现。同时细菌可随血液循环扩散至全身各器官及组织引起病变,如急性化脓性骨髓炎、肾脓肿、脑膜炎、急性胆囊炎、心包炎等。细菌可经胆道进入肠道随粪便排出,或经肾脏随尿液排出。伤寒的持续性发热是由于伤寒杆菌及其内毒素所致。病程第 2~3 周,经胆道进入肠道的伤寒杆菌,部分再度侵入肠壁淋巴组织,在原已致敏的肠壁淋巴组织中产生严重的炎症反应,引起肿胀、坏死、溃疡等。若病变波及血管则可引起出血,若溃疡深达浆膜则致肠穿孔。病程第 4~5 周,人体免疫力增强,伤寒杆菌从体内逐渐清除,组织修复而痊愈,但约 3%可成为慢性带菌者,少数患者由于免疫功能不足等原因引起复发。临床表现 多发群体男女老幼均可发病。饮食卫生较差者,无伤寒特异免疫力而到伤寒高发地旅行者易发。 疾病症状埋伏期 7~23 天,多数 10~14 天,整个病程 4~5 周。典型伤寒的临床表现分为下述四期。1.初期:病程第一周。多数起病缓慢,发热,体温呈现阶梯样上升,5~7日高达 39~40℃,发热前可有畏寒,少有寒战,出汗不多。常伴有全身不适、乏力、食欲不振、腹部不适等,病情逐渐加重。2.极期:病程第 2~3 周。出现伤寒特有的症状和体征。①持续高热,热型主要为稽留热,少数呈弛张热或不规则热,持续时间 10~14 天;②消化系统症状:食欲不振明显,舌苔厚腻,腹部不适,腹胀,可有便秘或腹泻,下腹有轻压痛;③心血管系统症状: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