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育——培育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教育——培育学生的信息素养福州一中 石芝钦 [内容摘要]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的核心目标就是培育学生的信息素养,本文就信息素养的内涵及其对中学教育的重要意义和高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内在结构与目标体系进行探讨,并总结了我校信息技术课程模式的总体设计。[关键词] 信息素养、任务驱动、独立自主学习随着信息时代的降临,在人才培育的目标模 式 中 , 一 个 新 概 念 : 信 息 素 养(Information Literacy),正在引起世界各国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并逐渐加入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目标与评价体系之中,成为评价人才综合素养的一项重要指标。2000 年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决定,从 20XX 年起,用 5 到 10 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而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以培育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学生要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进展就必须具备收集、分析、处理、沟通和呈现信息的素养及能力。许多专家认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必须围绕培育学生的信息素养这个中心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的信息素养成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身有用的基础能力,同时,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必须兼顾学生的全面进展和多种能力的培育,注重学生的精神、道德、文化和社会等多个方面的进展,培育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制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1、信息素养的内涵及其对中学教育的重要意义信息素养概念是从图书检索技能演变进展而来。计算机、网络的进展,使这种能力同当代信息技术结合,成为信息时代的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引起世界各国教育界的高度重视。信息素养这个术语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Paul Zurkowski)于 1974 年提出来的。他把信息素养定义为 "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1983 年,美国信息学家霍顿(Horton)认为教育部门应开设信息素养课程,以提高人们对电子邮件、数据分析以及图书馆网络的使用能 力 ; 1987 年 , 信 息 学 专 家 Patrieia Breivik 将信息素养概括为一种了解提供信息的系统,并能鉴别信息的价值,选择猎取信息的最佳渠道,掌握猎取和存储信息的基本技能,如数据库、电子表格软件、文字处理等技能。自从信息素养被人们广泛关注以来,其定义就在不断演变和进展,对其内涵与外延也有不同的理解。1992 年美国图书馆协会给信息素养下的定义是"信息素养是人能够推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