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设备管理者应知应会常识1、设备设备是人们为了生产或生活,对投入的劳动力和原材料所提供的必需的各种相关劳动手段的总称。在国外,设备工程学把设备定义为“有形固定资产的总称”,把一切列入固定资产的劳动资料,如土地、建筑物(厂房、仓库等)、构筑物(水池、码头、围墙、道路等)、机器(工作机械、运输机械、压缩机等)、装置(容器、蒸馏塔、热交换器等),以及车辆、船舶、工具(工夹具、测试仪器等)等都包含其中。在我国,只把直接或间接参加改变劳动对象的形态和性质的劳动资料看作设备。一般认为,设备是人们在生产或生活上所需的机械、装置和设施等,可供长期使用,并在使用中基本保持原有实物形态的劳动资料。2、设备管理宏观概念的设备管理,是以设备为讨论对象,追求设备可靠性及综合效率与寿命周期费用的经济性,应用一系列理论、方法,通过一系列技术、经济、组织措施,对设备的物质运动和价值运动进行全过程的科学管理。它涉及政府经济管理部门、设备设计讨论单位、设备制造及使用单位和有关的社会经济团体。微观上,设备管理是化工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设备管理可以概括为:以企业生产经营目标为依据,通过具体方案与措施,对设备进行全寿命周期(从规划、设计、制造、选型、购置、安装,到使用、维护、修理、改造、报废、更新)科学管理的活动过程。3、化工设备管理的主要任务化工设备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对设备进行综合管理,保持设备完好,不断改善和提高企业装备素养充分发挥设备效能,取得良好的投资效益。4、设备管理模式(1)事后维修管理模式设备管理在很长的时段里实施着事后维修。事后维修属经验管理,大致分为操作者兼维修与专业维修两个阶段。此时,专业人员仅以本身的经验进行设备管理和事后维修,在技术上对机械设备零部件的磨损及故障发生的规律认识不足,认为机械设备在使用中出现故障是不可预知的,只有被动地等机器设备发生故障再停产关机进行抢修。事后维修往往严重影响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难以适应企业生产经营需要。(2)预防定期维修管理模式预防性定期维修是为了防止生产过程中设备意外故障而根据预定计划进行的预防性维修。它的两个体系是前苏联的计划预修制和美国的预防维修。预防维修的优点是减少维修的盲目性,避开和减少故障停机损失。其缺点是受检查手段和人的经验制约仍可能使计划不准确,造成维修冗余或不足。预防维修较事后修理有明显的优越性① 因实行了预防为主的维修措施,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