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及进展对策 一、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的表现 1.地区工业产品结构趋同 区域工业产品结构趋同,具体反映在工业布局的集中度下降和分散提高上。集中度指标可用全国总构成中前三位省区比重的总和即 式中,Xi(i=4、5、…、n)为 n 个省区中除前三名后的各省区的比重,Xj(j=1、2、3)为前三名省区的比重,V[,x]越趋近 0,表明分散度越低,集中度越高;V[,x]越趋近1,表明分散度越高,集中度越低,存在产业趋同化。 下表说明,40 多年来我国工业布局集中度不断下降,而分散度不断提高,虽然经过整顿治理后 90 年代的数据有所好转,但这个过程中同构化仍十分严重。 2.地区工业部门结构相似性增大 最近数据表明,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经济结构相似率为%,西部地区与中部地区相似率为%,此外以 1992 年全国工业净产值的部门结构作为零标准,然后对全国各省市区的工业部门进行分析并计算两者相关系数,结果是在所统计的 28 个省市区中,除偏在性资源产业所占比重较大的山西、黑龙江和云南三省外,其他省市区和全国标准结构保持了较高的一致性,其中相似系数在以上的区有 17 个,占地区总数的%,假如剔除偏在性资源产业部门后进行部门比较,则相似系数不足的只有云南省 1 个,超过的达 25 个,占地区总数的%。 3.各地区主导产业选择雷同 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化起源于初级产品的加工,进而延伸至以家电为代表的机电产业,目前又进入到主导产业领域,纺织、食品、机械和化工几乎成为每个地区的主导部门。在“九五”计划和 2025 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有 24 个地区将电子工业列为支柱产业,有25 地区将汽车工业列为支柱产业,16 个地区将化工列为支柱产业,14 个地区将冶金列为支柱产业。而且工业结构趋同问题在各省市区内部也广泛存在。 前三位省市工业产业比重 年份 第一位 第二位 第三位 名称 比重(%) 名称 比重(%) 名称 比重(%) C[,x1] C[,x2] V[x] 1952 上海 辽宁 13 河北 10 1965 上海 辽宁 江苏 18 1984 上海 江苏 辽宁 1992 江苏 山东 广东 1997 广东 江苏 上海 12 资料来源:《中国产业结构理论和政策讨论》宋海林等,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第252 页。 4.各地区产业结构处于成长初级阶段: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 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商品总额中占主要地位。先一步进展的东部地区忽视产业调整与升级,促进产业结构高度化,直到今日仍以加工工业如中低档家电、轻工、服装等劳动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