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可靠性安全性发展

可靠性安全性发展_第1页
1/8
可靠性安全性发展_第2页
2/8
可靠性安全性发展_第3页
3/8
可靠性安全性进展可靠性历史概述尽管产品的可靠性是客观存在的,但可靠性工程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却只有几十年的历史。现代科学进展到一定水平,产品的可靠性才凸现出来,不仅影响产品的性能,而且影响一个国家经济和安全的重大问题,成为众所瞩目需致力讨论的对象。在社会需求的强大力量推动下,可靠性工程从概率统计、系统工程、质量管理、生产管理等学科中脱颖而出,成为一门新兴的工程学科。可靠性工程历史大致可分为 4 个阶段。1 可靠性工程的准备和萌芽阶段(20 世纪 30—40 年代)可靠性工程有关的数学理论早就进展起来了。最主要的理论基础:概率论,早在 17 世纪初由伽利略、帕斯卡、费米、惠更斯、伯努利、德*摩根、高斯、拉普拉斯、泊松等人逐步确立。第一本概率论教程——布尼廖夫斯基(19 世纪);他的学生切比雪夫进展了定律(大数定律);他的另一个学生马尔科夫创立随机过程论,这是可修复系统最重要的理论基础。可靠性工程另一门理论基础:数理统计学,20 世纪 30 年代飞速进展。代表性:1939 年瑞典人威布尔为了描述疲劳强度提出了威布尔分布,该分布后来成为可靠性工程中最常用的分布之一。最早的可靠性概念来自航空。1939 年,美国航空委员会《适航性统计学注释》,首次提出飞机故障率≤0.00001 次/ h,相当于一小时内飞机的可靠度 Rs=0.99999,这是最早的飞机安全性和可靠性定量指标。我们现在所用的“可靠性”定义(三规定)是在 1953 年英国的一次学术会议上提出来的。纳粹德国对 V1 火箭的研制中,提出了由 N 个部件组成的系统,其可靠度等于 N 个部件可靠度的乘积,这就是现在常用的串联系统可靠性模型。二战末期,德火箭专家 R•卢瑟(Lussen)把Ⅴ 1 火箭诱导装置作为串联系统,求得其可靠度为 75%,这是首次定量计算复杂系统的可靠度问题。因此,V-1 火箭成为第一个运用系统可靠性理论的飞行器。最早作为一个专用学术名词明确提出“可靠性”的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放射性实验室。他们在 1942 年 11 月 4 日向海军与军舰船员提出一份报告中说:“……由于真空管寿命短,需要一个专门小组对它的可靠性进行讨论并协调各个讨论所得工作。”1943 年美国成立“电子技术委员会”并成立“电子管讨论小组”,开始电子管的可靠性讨论。这是有组织地讨论电子管可靠性的开始。1949 年,美国无线电工程学会成立了可靠性技术组,这是第一个可靠性专业学术组织。2 可靠性工程的兴起和独立阶段(2...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可靠性安全性发展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