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后浇带的定义在建筑施工中为防止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温度、收缩不均可能产生的有害裂 缝,根据设计或施工法律规范要求,在基础底板、墙、梁相应位置留设,将结构临时 划分为若干部分,经过构件内部收缩,在若干时间后再浇捣该施工缝混凝土,将 结构连成整体的临时施工缝。二、后浇带的设置条件1、伸缩后浇带:高层建筑地下室不宜设置变形缝,当地下室长度超过伸缩缝最 大间距时。1.1、适当放宽伸缩缝的间距,采纳有效的构造措施和施工措施减小温度和混凝 土收缩对结构的影响。1.2、后浇带是避开施工期收缩裂缝的有效措施,设置后浇带可适当增大伸缩缝 间距,但不能代替伸缩缝。1.3、在超长结构混凝土施工中,采纳留后浇带法施工是防止和控制混凝土裂缝 的主要措施之一。2、沉降后浇带:当高层建筑与相连的裙房之间不设置沉降缝时。2.1、当筏形与箱形基础的长度超过 40m,不设置永久性的沉降缝和温度收缩缝 时。2.2、当“影响建筑物”的平均沉降大于 40cm 时,相邻建筑基础之间的距离应 大于12m,当相邻建筑物较近时。3、温度后浇带:当筏形与箱形基础的长度超过 40m,不设置永久性的沉降缝和 温度收缩缝时。4、板间后浇带:装配式楼盖(包括屋盖)加强整体性的构造措施。4.1、对后张楼板为减少约束力,使其与约束柱或墙临时分开。后浇带的设置1、伸缩后浇带:每隔 30m〜40m 设置,贯穿顶板、底部及墙板。在柱距三等分 的中间范围内以及剪力墙附近,其方向宜与梁正交,沿竖向应在结构同跨内。 底板及外墙宜增设附加防水层。1.1 后浇带应从受力影响小的部位通过(如梁、板 1/3 跨度处,连梁跨中 等部位),不必在同一截面上,可曲折而行,只要将建筑物分开为两段即可。2、沉降后浇带:后浇带的宽度不宜小于 8mm。宜在裙房一侧设置用于控制沉 降差的后浇带。当高层建筑基础面积满足地基承载力和变形要求时,后浇带宜设 在与高层建筑相邻裙房的第一跨内。当需要满足高层建筑地基承载力、降低高层 建筑沉降量,减小高层建筑与裙房间的沉降差而增大高层建筑基础面积时,后浇 带可设在距主楼边柱的第二跨内,此时尚应满足下列条件:地基土质应较均匀; 裙房结构刚度较好且基础以上的地下室和裙房结构层数不应少于两层;后浇带一 侧与主楼连接的裙房基础底板厚度应与高层建筑的基础底板厚度相同。四、后浇带的封闭1、伸缩后浇带:钢筋:钢筋采纳搭接接头。伸缩后浇带的作用在于减少混凝土的收缩应力,并不 直接减少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