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灾施工监测一、监测目的为防止弃土场边坡发生突发性变形破坏,确保场区内及场区附近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为工程设计和施工工作提供指导依据,建立对弃土场的监测网络。二、主要监测技术依据及原则1、监测依据(1)地质依据攀枝花市炳三区二期公园后山弃土场治理工程勘查及设计技术文件(2)相关规程法律规范依据主要参照《倒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程》(DZ/T0223 — 24)进行。2、监测工作原则(1)建立有效简便的监测网络建立系统化、立体化监测系统,在工程治理施工过程中,及时测定和预报边坡的变形、位移、地下水等变化情况,确保施工安全,并为长期稳定性预测讨论提供资料。(2)实行多种手段进行综合监测监测工作实行平台地面变形监测、边坡位移监测、宏观地表巡查监测等综合手段。各种监测结果相互印证,提高监测成果资料的可靠性。(3)监测点尽可能进行长期监测贯彻全过程监测的工作思路,包括坡体变形监测、施工安全监测、防治效果监测,以监测结果作为反馈设计、指导施工和检验防治效果的依据。工程完工后,变形监测点、防治效果监测点应转为长期监测点。(4)监测仪器选择原则仪器的可靠性和长期稳定性;足够的测量精度、灵敏度及相应量程;现场使用比较方便、简单;仪器不易损坏,尤其是长期监测仪器应具有防风、防雨、防腐、防潮、防震、防雷电干扰等与环境相适应的性能。三、监测工作方案1、监测工作布置(1)基准点及监测点布置为监测弃土场变形情况,在弃土场通视条件良好的自然斜坡两侧布置基准点(控制点)2 个,分别为 G01 及 G02;在拦渣坝坝顶布置监测点 1 个,编号为 JC1;在 PT1 平台处布置监测点 1 个,编号为 JC2;在 PT2 平台处布置监测点 1 个,编号为 JC3;在?丁 3 平台处布置监测点 2 个,编号为JC4、JC5;在 PT4 平台处布置监测点 2 个,编号为 JC6、JC7;在 PT5 平台处布置监测点 2 个,编号为 JC8、JC9;在 PT6 平台处布置监测点 2 个,编号为 JC10、JC11,各监测点采纳钢筋混凝土浇筑监测墩,监测墩顶部预留不锈钢强制归心、盘,以提高观测精度。(2)监测等级应按《规程》变形测量等级的三等进行观测,按位移观测时观测点坐标误差<10mm 精度要求进行观测。(3)监测周期的确定变形观测周期应以能系统反映所监测变形的变化过程,且不遗漏其变形特征为原则,根据单位时间内变形量的大小及外界因素影响确定。因此,对弃土场边坡及平台变形观测的周期应视其可能发生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