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生态学概论1.生物的生存环境包括哪些方面?2.生态因子的作用特征?作用方式?作用规律?3.种群与群落的区别?4.群落的特征?5.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特征?6.生态系统平衡的调节机制?1.生物的生存环境包括哪些方面?生物的生存环境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是生物栖息地周围与之相关的理论因素的总和,即物理环境(又称非生物环境);其二是生物环境,指包含活有机物的环境,由影响动植物生存和繁衍的其他生物所组成。生物生存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即物理环境:能量环境、物质环境)、生物环境两方面。 一、生物的能量环境:能量环境包括:光环境和温度环境(热)。生物能量环境特点:a.具有唯一性,来自太阳。b.具有区间性,即能量环境所提供的不同生物的生存环境条件具有时空上的差异,生物对于能量环境的利用也具有选择“最适区间”的内在趋势。(一)光:1.光照强度在地球表面有空间和时间变化。如纬度、海拔、地形、坡向、四季、昼夜。北半球温带地区太阳位置偏南,南坡光照多。2.光质:光谱成分的变化。随太阳高度升高,紫外线和可见光所占比例随之增大;反之,高度变小,长波光比例增加。3.光照长度:不同纬度的日照长度呈周期性变化。纬度低最长日和最短日光照时间差距小(如赤道地区分别是 12 小时),反之差距大。纬度越高日照长短变化越明显。(二)温度:1.温度的空间变化:节律性变温:地球上不同地区与太阳的相对位置不同,而且相对位置不断变化,这样发生温度有规律变化。(1)纬度:每增加 1 度,年均温度降低 0.5°C。(2)海拔高度:每升高 100 米,即纬 度 北 推 1 度 , 年 平 均 温 度 降 低 0.5-0.6°C。并不绝对,还受地形坡向影响。2.温度的时间变化:(1)季节变化:太阳高度角变化形成季节变化。平均温度 10-22 °C 为春秋;大于 22 °C 为夏季,低于 10 °C 为冬季。(2)昼夜变化:纬度高、海拔高、远离海洋,昼夜温差大。二、生物的物质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组成,具有空间性和营养性。前者提供生物栖息、生长、繁衍的空间场所,后者提供生物生长发育繁殖所需各种营养物质。(一)大气圈:包围地球的空气层,由多种气体组成。1.大气组成:恒定组分:N:78.09%, O: 20.95%, 氩 0.93%。 可变组分:水(0-4%),CO2(0.035%);不定组分:尘埃,H2S, NOx, SOx 等受火山、工业污染、沙尘暴等影响(二)水圈: 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水的总称。包括海洋、河流、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