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林匹克精神与学校体育教学(3 页)Good is good, but better carries it.精益求精,善益求善。奥林匹克精神与学校体育教学提起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人们首先想到的必定是顾拜旦,正是这位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奠基者给予了人文精神以新的内涵;现代奥运会“更高、更快、更强”的格言妇孺皆知,正是这一寄予了无限人文关怀的标志性口号有力地推动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进展。而做为学校体育教学,“更高,更快,更强”也是体育教学所追求的目标。奥林匹克运动主要以青少年为教育对象,鉴于他们在学校接受教育,易组织;心理上具有可塑性,易于接受积极的、先进的思想文化等特点,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对他们进行奥林匹克精神的渗透具有很大的可行性。从学生的学习方式来看,“发现学习”相对“接受学习”更有利于学生的进展。原有平台上的课堂教学,老师片面追求知识传授的“效益”,用直接告诉所有知识结论的方式,养成了学生被动接受的不良习惯,使我们的学生从小学、中学乃至大学学习,都在等着别人(主要是老师)“告诉”他“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直至在他们的心里层面积淀下一种“惰性”走向社会,他们还有什么“创新精神”可言?我们极力提倡这样一些学习过程:“实践—发现”的过程;“讨论—归纳”的过程;“自学—沟通”的过程;因此,在备课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充分设计一堂课的教学过程。原有的课堂教学,老师追求的教学效果是非常狭窄的:“我”能讲完“教案”,“你”能学会“解题”,似乎教学任务的完成就这么简单。这种课堂教学给人留下的普遍印象是“在演出一幕幕的教案剧”。体育教学也是如此,平常的教学中只注重如何向学生传授一些基本技能,如何能够顺利的完成这堂课的内容,而对学生是否积极主动的参加当中,是否真正的掌握这些技能,并且是在“我想学”、“欢乐的学”中掌握并不重视。我们在教学中有没有在心中提出这样的问题:学会了吗?会学了吗?学得有情趣吗?在“以知识为本”的课堂教学中,老师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于“知识的传授者”显然是天经地义的,然而,随着《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随着我国学校体育开始了新一轮的改革,老师这样的角色定位显然是不够的。“老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 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哪些有效果的和有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