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提问分层次〔制定〕提问,按部就班引导汲取 数学知识客观上存在一定的层次性。这就要求老师在制定提问时,必须在了解同学和透析教材的基础上从新奇的角度切入,分层次提出问题,引导同学按部就班地汲取知识,使各个层次的同学都有相应的思索和提升。笔者教学"小数乘整数'时,为了能引导同学层层深化,对小数乘整数产生更深化的印象,于是制定了如下问题:4 个 0.1 是多少?如何用算式表达? 同理 4 个 0.01 是多少?4 个 0.001 又是多少呢?引导同学进行探讨和讨论并找出规律:积的小数决定于因数中小数的总和。然后再让同学分析 0.83 这类非特别小数,进行引导:我们能不能将这个算式表达成 0.14 这类特别小数乘整数的计算呢?同学恍然大悟:因为 0.83=0.183,所以 0.83=240.1,这样大家就从最基本的小数单位出发掌握了小数乘整数的数学原理。最后再写出更复杂的 2.595 等让同学依据算理讲解并计算出来。如此制定层层深化,同学很容易就理解了小数乘整数的算理,突破教学难点,加深了印象。 立体整合,步入学习的"你中有我' 学习制定要顾及整合性,课程标准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强调课程与课程之间的整合同构。数学本身与其它学科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因此,我们的数学学习也应合计到整合性。如一位老师教学"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一课时,出示这样一首古诗:"春水春池满,春时春草生;春人饮春酒,春鸟弄春色。'问题:(1)哪一个字出现得最多?(2)"春'字共有几个?(3)"春'字出现的次数占全诗总字数的几分之几?(4)找一首诗,某一个字出现的次数至少占全诗总字数的 1/5。 象这似数非数的学习,新颖独特,既让同学品味了中国语言文字的美,又拓宽了同学数学学习的视野,为同学构建了多角度、多方位、立体化的有助于同学生动活泼的进展环境。数学是整合性的而非分科的;是具体的、原汁原味的而非抽象的分类的;是广域的而非限定的。强化数学学习制定的整合性,不能仅仅拘泥于一种方式,而要从立体的、多维度的角度把握数学内容与内容、各学科之间的关联,注重知识的重组和综合运用,真正使数学学习成为同学益智、长知,陶冶情操的有趣活动。 2 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的提问 开放课堂,提倡学习的"百家争鸣' 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中老师的"教'和同学的"学'必须是开放而多样的。课堂学习是使同学熟练地掌握知识,培育思维品质的具体措施,学习要刻意减少指令性的成分,增加学习的开放性,以使同学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