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自由实现途径的哲学阐释 〔摘要〕 马克思主义高扬人的主体性原则,认为自由是人的类特征。而自由主要是在制造性实践中实 现。在制造性实践中,人才能更好地成为自然界的主人、社会的主人、自己的主人,从而实 现自由全面的进展。 〔关键词〕 自由,劳动实践,制造性实践 人认识必定是为了利用和驾驭必定,化“自在之物”为“为我之物”,实现自身的需要和发 展。人作为主体所要求的主客观的统一,并非主观消极迎合客观的那种统一,而是能够达到 满足主体的欲望和要求的那种主观客观的积极的统一。这种统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实现。所 以,注重实践是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一个鲜亮特点,实践是人类获得自由的基础、源泉、动 力和检验自由真实性的试金石。实践活动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起点,是人类改造世 界的过程,也是人类争取自由的过程。任何自由都是通过社会实践取得,又在社会实践 中进展的。离开了实践谈自由,只能是一种主观臆想。而我们所理解的实践不仅仅是重复性 实践,而更注重的是制造性实践,即创新。创新是实践的精华所在,创新给实践给予崭新的 意义。创新使实践的本质从大量日常的、重复的、简单的实践中提升出来,体现了实践的自 觉能动性特征。只有通过制造性实践活动,人类才能更好地认识和驾驭外部自然界,不断扩 大生存范围,扩展人类生存的自由度,实现人类的自由本性,即实现人类社会从必定王国向 自由王国的飞跃。 一、自由是人的类特征 马克思主义高扬人的主体性原则,指出主体有自由,客体没有自由;人有自由,物没有自由 。马克思指出:“通过实践制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 …动物的产品直接属于它的肉体,而人则自由地面对自己的产品。动物只是根据它所属的那 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懂得根据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 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根据美的规律来构造。”①马克思主义认为,探讨自 由问题,首先必须以社会主体——人为视角,从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即人与自然、人与 社会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加以辩证考察。也就是要探究作为自由主体的人在 大自然面前和社会历史进展过程中有多大的作为,在客观的历史必定性面前有多大活动余地 的问题。再明确点说,就是要讨论人在历史进展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制造力和自主性这一核 心问题。马克思主义一贯主张,自由问题是伴随人类的出现而产生的,自由是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