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镜成像教学课例(6 页)Good is good, but better carries it.精益求精,善益求善。《平面镜成像》教学课例第一课时【背景分析】1.教材分析本课教材是人教版第四章《光现象》中的第三节《平面镜成像》,本节内容是光学部分的教学重点之一。学生在学习了光沿直线传播与光的反射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及应用。本课中学生首次接触“像”这个新概念,后面还将学到“凸透镜成像”,本课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教材突出了学生的探究活动,把科学方法的学习和科学知识的学习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更加注重让学生亲身体验物理规律的得出过程,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探究的欢乐,感受成功的喜悦。2.学情分析平面镜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对镜子所成的像学生具有一些“前概念”,比如感觉到“镜中的像与物左右相反”、“像近大远小”等。但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没有认真的讨论过,对“像”的认识还处于模糊阶段。尽管本课的探究是学生光学中的首次科学探究活动,但在前几章的学习中已经历了几次科学探究,这就为本课的探究学习奠定了一定的方法和技能基础。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列举生活中的平面镜;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了解平面镜成虚像;初步了解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应用。过程与方法:体验用“替代法”确定像的位置的讨论方法;通过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探究过程,培育学生描述现象、归纳结论的能力;通过沟通汇报,培育学生的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让学生“找错误”、“解决视力表的距离问题”,让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欣赏图片,让学生领略大自然中“平面镜成像”现象的对称美与和谐美,培育学生乐于探究自然奥妙的兴趣和愿望。4.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得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5.教学难点:利用“替代”的方法确定像的位置。6.教学媒体:(1)自制多媒体课件:视频、ppt 课件、风景图;(2)学生器材:玻璃板(带支架)、刻度尺、纸、两支一样的蜡烛、火柴7.教学方法:讲授、启发、实验探究、沟通讨论相结合【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播放视频:老师变魔术:老师在玻璃的两边各放一个烧杯,每个烧杯中放一支蜡烛并且点燃,两蜡烛火焰重合,老师用水浇到后面的蜡烛上,同学们发现烛焰没有熄灭。刘谦变魔术:刘谦分别在玻璃的前后各放一支蜡烛,并且点燃(其实后面的蜡烛没有点燃,但看起来是两支蜡烛都点燃了)并表示可以在玻璃前方将玻璃前后的蜡烛都吹灭。师:看了两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