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1CATALOGUE目录•课程背景与目标•文本解读与赏析•知识点与技能点梳理•教学方法与实践活动设计•评价方式与标准制定•教学反思与改进建议01课程背景与目标《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的一首著名词作,创作于1925年晚秋,抒发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该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表现了词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沁园春长沙》简介学生能够掌握词中的生字词,理解词的基本内容和思想内涵,了解词的创作背景和毛泽东的诗词风格。知识与技能通过朗读、背诵、讨论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作,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过程与方法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革命精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与要求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自读、集体朗读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词作的音韵美和意境美。朗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词中的意象、意境和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词作背景、作者简介、生字词等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作。030201教学方法与手段02文本解读与赏析创作背景该词作于1925年秋,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期间,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文本背景及作者简介上阕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下阕紧承上阕,通过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全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表现了词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篇章结构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是写景抒情诗文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即在景物描写中自然而然融入作者的思想感情。词中分别写了山、林、江、舸、鹰、鱼;又分别描绘了它们的特征,如红、染、碧、流、击、翔;再突出它的数量、程度、范围,如万、层、漫、百、长、浅;再展示它们的活力,如竞、争、击、翔。最后由点到面,“万类霜天竞自由”,用一个“竞”字写出了生命的力量。写作特点篇章结构与写作特点意象描绘词人以“看”字领起,描绘了寒秋严霜下万物蓬勃活跃、奋发自强的壮美图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诗人由远望转为俯视,选择了江水和航船两个意象。“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词人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则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审美体验本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表现了词人及其战友对国家命运、人民前途的深切关注和强烈责任感。全词情景交融,意境壮阔,气势磅礴,格调高昂。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深情描绘,抒发了词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通过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词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意象描绘及审美体验03知识点与技能点梳理词牌名,又名“寿星明”“洞庭春色”等。沁园春湖南省省会,此处指作者所在的地方。长沙重点词汇及短语解析寒秋深秋,寒凉的秋天。橘子洲地名,又名水陆洲,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的湘江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