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长轮岗的方法与意义 [摘要] 目的:探讨护士长轮岗的可行模式及其意义。方法:制定护士长轮转岗位、周期及人员和人数制度并组织实施。结果:护士长的工作和学习热情得以提升,综合素养得到提高,护理单元管理也更加法律规范、有序。结论:护士长轮岗是必要和可行的。 [关健词] 护士长轮岗;方法;意义 护士长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护理管理工作的主体[1],肩负着护理行政管理、业务管理、护理教育与科研管理的多重责任。对护士长的选拔和任用一直是护理高层管理者重视的问题,为此也引入过很多机制,如竞聘上岗、按年龄划断、轮岗等。实践证明:护士长轮岗机制的引入,能极大地调动其工作积极性,更好地发挥其潜能和组织领导的作用。 1 方法 确定护士长轮转岗位 首次轮转先在科系内相临专业间进行,如普外科与胸外科的护士长互换,因为这些科室环境、布局、工作性质雷同,不同的只是人员结构和专科特点,这样有利于轮转护士长缩短适应周期;然后是跨科系相近专业间轮转,如神经内科与神经外科护士长互换。第二次轮转者仍先在科系内进行,然后跨科系,可由护士长自选科室。 确定护士长轮岗人员 根据本院临床一线护士长人数确定每一周期轮转人次,一般每一周期以不超过护士长总数的1/3为妥。每次轮转人数过多,不利于护理部的宏观调控;轮转人数过少,轮岗周期就会过长,不利于护理管理队伍的建设和进展。参加轮转的人员以年轻护士长为主,尤其是新上任的护士长,45 岁以上护士可不参加轮岗。 制定护士长轮岗周期 轮岗以 5 年为一周期,如新护士长先在本科室工作 3 年,第 4 年在科系内轮转,第 5 年跨科系轮转,然后回本科,后进入第二轮转岗。领导者担任一个职务,其工作的绩效有一个变化的周期,呈现为“上升-达到顶点-下跌”的先升后跌的过程。工作的前 3 年是正面效应的释放期,3 年以后进入负面效应的释放期。3 年是一个由正面效应向负面效应变化的拐点。在负面效应的释放期,假如没有主体的自我调整或客体的有力干预,负面效应会越积越多,工作绩效也将持续地下跌。 取得科主任的认可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医院临床科室实行的是科主任负责制,病房主任对护士长工作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因此,护士长在换岗前,先由分管院长和护理部与科主任进行沟通,取得其理解和同意后再下发调科通知。护士长接到调科通知后,1周内完成交接班并上任。 2 意义 有利于人才沟通和互动 我国绝大多数医院的护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