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优势战略与产业结构升级 “比较优势战略”的推行损害了国家的知识技术力,使中国主动滑向国际分工的底端,产业结构趋于低级化。尽管片面进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也积累了一些货币资本,但由于知识技术力的缺失,这种单纯的货币资本积累难以转化为产业升级,中国企业被锁定在了全球产业链的低端。因而中国应调整经济进展战略,致力于知识技术力量的培育与成长。 【关键词】比较优势战略 产业结构升级 知识技术力 “比较优势战略”理论宣称,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升级是要素禀赋结构变化的内生结果,经济进展的目标在于资本积累,而资本积累的有效性在于按比较优势选择产业。中国劳动力丰富而廉价,应该融入国际分工,全力进展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从而快速提升要素禀赋结构,进而有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然而,产业结构升级不完全等于资本密集度的提高,产业升级更意味着知识技术力和产业附加值的上升。一个国家学习、消化、吸收、模仿、改进和创新知识与技术的能力,构成这个国家的知识技术力。显然,知识技术力要以人为本,其核心是人力资源的质量及其组织形态。可是知识技术力只有在知识技术型的生产实践中才能获得,国家一味进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人们都从事缺乏知识技术含量的工作,知识技术力就无从培育,即使能够积累一些货币资本,产业结构也无法自然升级。 一、“比较优势战略”使中国主动滑向国际分工的低端 1、“比较优势战略”理论的实质 “比较优势战略”理论简单地从人均资本的视角出发,将产业的基本类型划分为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两种,并认为落后的中国只能从事前者。其实,以知识技术含量的密集度为标志,产业还可以划分为低知识技术含量产业和高知识技术含量产业。而将两种划分结合起来,对于正确选择产业结构有重要意义。一般而言,高知识技术含量产业大部分是资本密集型的,而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属于低知识技术含量类型。尽管劳动密集型产业中也有少量可能具有较高知识技术含量,但在知识技术落后的中国,能自然进展起来、具有“自生能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就必定是低知识技术含量型。因此,“比较优势战略”学派鼓吹进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实质就是鼓吹进展低知识技术含量的产业。 2、“比较优势战略”下中国产业结构低级化的过程 起点。在奉行“比较优势战略”之前,新中国实施的是“赶超战略”,在国家保护和扶持的条件下,只用了短短的 20 多年就建立了基本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部门,实现了中国的初步工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