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学科教案第5单元课题认识比课型:新授第1教时总第个教案执教者:教学目标:1、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写法,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2、弄清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系。3、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过程中,感受比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增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意识,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读法和写法,求比值的方法。教学难点:求比值的方法教学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出示例1。对2杯果汁和3杯牛奶进行比较,可以用什么方法比?(1)减法比价:果汁比牛奶少多少杯或牛奶比果汁多多少杯?(2)果汁是牛奶的几分之几或牛奶是果汁的几倍?二、思索探究,交流共享1、谈话。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常对两个数量进行比价,今天我们要在除法的基础上来比较两个数量,学习一种新的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方法。2、探究比的意义。(1)学习例1.看3÷2这个算式,是哪个量和哪个量比较?牛奶和果汁比价也就是几和几比?板书:3比2记作3:2。那么2÷3是哪个量和哪个量比较?果汁是牛奶的几分之几又可以说成什么?板书:2比3记作2:3。小结:现在我们知道谁是谁的几倍或几分之几又可以说成谁和谁比,要注意谁与谁比,谁在前、谁在后。写谁与谁比时,位置一定不要颠倒。那么比有几部分组成?各部分又叫什么?打开书68页自学。3比2是谁和谁比?谁是前项,谁是后项?2比3是谁和谁比?谁是前项,谁是后项?(2)试一试。(3)教学里例2。题中已知那两个数量?这两个数量能否进行除法的比较?路程和时间的比得到的是什么?学生填表。路程和时间的比是谁比谁?概括比的意义几求比值的方法。思考与调整:两个数的比可以表示什么?小结:两个数的比都是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因此,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比的前项处以后项得到的商叫做比值。。(4)完成试一试。3、探究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系。(1)观察:3:5=3÷5=思考: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中的什么?分数中的什么?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法中的什么?分数中的什么?比号相当于除法中的什么?分数中的什么?比值呢?(2)区别意义。比表示两个数的关系,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种数。(3)填写表格。比是表示所比较的两个数的关系,如2:3也可以写成,仍读作“2比3”。4、完成练一练。(1)完成第1、2、3题。三、检测完善。完成练习十三第1题。第2题。第3题。完成第4题。完成第5题。独立完成,集体核对。四、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有什么收获?五、作业教学反思小学数学学科教案第5单元课题认识比课型:新授第2教时总第个教案执教者:教学目标:1、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会用三个性质正确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2、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3、学生进一步了解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教学难点:运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什么叫做比和比值?2、比和除法、分数有什么联系和区别?3、除法商不变的性质是什么?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4、填空。===4÷12=8÷()=()÷3=16÷()二、思索探究,交流共享1、教学例3。(1)出示表格,独立填写。(2)观察表中数据,你有什么发现?(3)把比值相等的比填入等式。4÷5=16:20=40:50观察上面的等式中的三个比,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为什么这几个比的前项、后项都变了,而比值却不变呢?前后项的变化有没有规律?2、探究比的性质。(1)小组讨论。(2)交流汇报。(3)谁能用一句话把其中的规律表达出来?(4)上面三个相等的比,哪个更简单些?指出: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可以把一些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3、化简比。(1)教学例4。化简12:18。这道题应用比的基本性质该怎样化简?板书:12:18=(12÷6):(18÷6)=2:3思考与调整:化简::这个比的前项和后项是什么数?怎样化简呢?小组讨论,交流汇报。板书::=(×12):(×12)=10:9化简1.8:0.09。怎样把小数比化成整数比?小组讨论,汇报交流。板书:1.8:0.09=(1.8×100):(0.0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