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课堂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的思考摘要本文笔者通过培训,对高校课堂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的思考进行探讨。关键词高校课堂教学方法=我参加了由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组织的《高校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课程的培训。培训只有短短的三天,但几位教授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入浅出的讲解,使我受益匪浅。收获颇多,我就不一一而谈了。我只就自己体会最深的方面谈如下几点:重知识传授,更要重对学生高尚人格的培养在培训中,清华大学的彭林教授在讲述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理念时,提到“人格养成是学校教育的第一要义”,并且强调指出:重视人格教育是清华的传统。彭教授还举了例子,讲了他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是如何对清华学生进行基本人格素养的培养,这对我很有启发。我所在的大学是一所工科院校,针对学校大多数学生都是理工科的现状,我面向全院学生开设了《中国古典四大名著赏析》、《外国文学名著欣赏》等选修课。一直以来,我认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以渊博的知识征服学生,所以我在备课和上课的时候都很认真,力求把更多更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对于学生的人格教育却有所忽略。我认为一些基本的素养学生在上大学以前就已经具备了,也不用我们这些大学老师再浪费时间去说了。而彭教授给我们举的一个简单的例子,让我明白了,我们的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前沿的学科知识,更需要我们这些一线教师结合本学科特点,恰切的把一些人生道理和生活哲理教给学生。在今后的教学当中,我会在备课时,结合所授内容,把对学生的德育教育的内容渗透到自己的教案中。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抓住时机,采用学生能接受或是喜欢的方式把人生道理灌输给学生。高校教师要具备营造课堂幸福感的能力以人格魅力打动学生众所周知,在高校讲选修课可以说是一件很让人头疼的事情。学生来自全校各个院系,人数多,而且相当一部分学生是为了修学分而来的,所以让我们这些开设选修课的老师最头疼的就是课堂纪律不太好。彭林教授在讲他是如何开设《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这门选修课的时候,对我在如何开设选修课和如何吸引学生方面很有启发。他特别提到第一次开这门课的时候,偌大的教室,只坐了区区18个学生。他说当时他也心凉,但是他依然认真的备课、授课。这18个学生上到最后,没有一个学生逃课的。几轮课开下来,现在清华的学生每学期报选修课,因为选彭教授课的学生很多,所以,如果想选彭教授的课,需早早守候在电脑旁,选课开始后,学生要抢着报名才能报上。我想,如果这些学生如果只是为了修学分,大可不必费如此周折。正因为,上彭教授的课,我们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可以感受到他不仅具备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更感受到了他的快乐。十年磨一剑,以治学为乐,以向学生传授知识为乐,快乐互相传递。彭教授的讲授,让我深深的体会到了,这样的课堂是让人有幸福感的课堂。互动当中无坚不摧的就是幽默这是我在听北京科技大学魏钧教授讲授《课堂教学技能案例分析》这门课程感触最深的一句话。当时他还问我们一个问题:中国人为什么喜欢把二厢车改成三厢车?现场的老师说出了很多种猜测,我们分会中心的老师也是绞尽脑汁的换角度找答案,结果等魏教授说出是因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个说法时,大家笑成一团。魏教授还特别强调,一个文科老师如果不懂幽默,他的授课会大打折扣。对此我深有体会。以前我在学校开设《四大名著赏析》这门课程的时候,在讲《三国演义》这部分时,我曾借鉴过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讲坛》讲课时那种幽默加戏谑的评说方式,我明显感受到课堂上学生兴趣很浓厚,气氛也更加轻松活跃。但是在讲《红楼梦》这部分时,我总担心戏谑的语言会有损学生对《红楼梦》这部书总体风格的把握,所以一直不太敢尝试。这次听了魏教授的课,给我另外的启示就是:不必处处幽默,掌握好度,合适的地方幽默一下,一样会出彩。让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氛围当中学习,是我们每个教师应力求达到的目标。培养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营造和谐教学氛围的前提这是我听华南理工大学黄建榕教授讲课印象最深的一句话。黄教授说,教育长期忽视了教育的应有之义——人类对幸福的终极追求。而教育的目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