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山区支教工作总结大概很多人都认为我的总结应该是这个样子的:癸巳蛇年榴月终,郑大十二子不辞辛劳自郑州赴太康支教,凡一十五日,至荷月望乃还。所历虽只须臾,然回忆诸事,多可喜,亦多可悲,当为终身难泯之记忆也。这样子符合我已经形成的大家眼中的“学究”形象,但我并不打算这样进行,一方面,是想要略微“亲民” 一些,不在“脱离群众的危险道路上”越走越远。另一方面,是真的觉得用自己喜爱卖弄的蹩脚文言方式反而无法表现内心的真实情感。现在坐在宿舍里,回想之前在太康度过的半个月,感慨万千,总结却迟迟写不出来。于是很自然地想起,告辞班里的孩子时,站在讲台上期期艾艾半天说不出什么。终于开,说得却是:“在你们的印象里,语文老师一直都是很能说的吧,古诗文之类的总是能脱而出但是,现在站在这里我真的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后面又说了什么记不清了,但我讲话之后孩子们一个个低头抹眼泪的场景却永远地镌刻在我的心头。而我,唱着“不回头,不回头地走下去”仰着脸孔走出教室时,假如不是刚好迎面走来的有其他学生,恐怕泪水也不止一次地一次地夺眶而出了。对,很惭愧,我留给了他们眼泪,这当然不是我的初衷,那除了眼泪我还给了孩子们什么呢?最初的设想与最终的结局究竟有多大不同呢?总结就以此为切入点吧。支教是我从小到大持续多年的梦想,很幸运,来到郑州大学在大一就可以实现,更幸运的是,它的实现有十一个同样热忱的队友陪伴、有近百名朱三中的学生配合。选择,这并不是偶然。和其他队员不同,我是之前参加了一个专门去贵州支教的组织被淘汰了才又选择了思源之家。而那次被淘汰给我最大的“启发”是:与贵州贫困山区相比,省整体教育水平是相对较高,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地区是在平均线以下、需要更多社会的关注。假如目光能够那么长远、爱心、能够跨越千山万水到达贵州等地,那为什么不能把着眼点放在更贴近自己的地方呢哪的孩子不是孩子?从小在农村长大,小学和初中接受的都是标准的“乡村式低水平教育”,我很清楚类似的地方在教育上缺乏什么、需要什么。终于,支教的梦想和支援家乡建设的决心、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我也刚好碰上这个平台,然后,刻骨铭心的旅行就这样开始。把支教的初衷和梦想、家乡等连在一块显得有点大了,但对于这件事,我确实是一直抱着严肃加严谨的态度。一开始,我就把我们的这次活动定义为走出去的学生学成后,趁假期尽自己所能为家乡农村教育事业做一些贡献。刚好去的周太康县离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