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坪坝区某医院输血不良反应预案及流程通过输血不良反应监测方法的建立,加强医务人员对不良反应的识别及预防、处置,有效的预防及降低临床发生输血不良反应。2 适用范围适用全院各科室。 3 制度内容3.1 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血库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3.2 一旦出现可能为速发型输血反应症状时(不包括风疹和循环超负荷,如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护静脉通路,护理人员应及时向主管医师汇报,主管医师在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应及时上报上级医师、科主任、血库及质控办。3。4.4 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 ABO 血型、RH(D)血型。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与供血者血样、新采集的受血血样、血袋中血样,重测 ABO 血型、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3。4.5 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剂,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3。4。6 用受血者发生输血反应后的标本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3.4.7 如怀疑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抽取血袋中血液做细菌学检验。3.4。8 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尿血红蛋白)。3.4.9 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 5~7 小时测血清胆红素含量。3。4.10血库根据既定流程查证完毕后一个工作日内完善相应记录,血库主任负责解释上述试验结果并永久记录到受血者的临床病历中,当输血反应调查结果显示存在血液成分管理不当等系统问题时,输血科主任应积极参加解决。3。5输血完毕,医护人员于24小时内对有输血不良反应的应逐项填写《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并返还血库保存。血库应在收到《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24小时内上报质控办。质控办和血库对输血不良反应的回馈率应达100%,必要时质控办应召开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会议进行讨论并对相关人员进行确定识别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和应急措施的再培训与教育。4相关文件《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法律规范》、卫生部《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3.4血库处理流程血库工作人员接到通知后应立即上报科主任,并根据既定流程调查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确定是否发生了溶血性或细菌污染输血反应。查证流程如下:3.4。1患者和血袋标签确认输给患者的血是与患者进行过交叉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