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计算机文化基础 课程编码: 学 分: 1 总学时:48 理论学时:16 实验学时: 上机学时:32 实践学时:开设实验(上机)项目总数 12 个,其中,必修(12)个,选修( 0)个开课单位: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学院 适用专业:非计算机类专业一、课程的性质、目的 本课程是针对非计算机专业设置的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在学生的专业培育方案中属于一般课程。该课程包括理论知识和上机实践,具有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特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下列能力:能够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计算机软件开发等基本知识及应用领域的基础知识;能够掌握Windows 操作系统和 Office 常用办公软件的操作技能及综合应用能力;能够提高计算机文化素养,为今后使用或进一步学习应用计算机技术打下良好的基础。二、课程培育目标 1.立德树人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育德智体美全面进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是未来时代进展的创新者、引领者。必须把大学生培育为:热爱党,热爱祖国,树立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此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将思政教育渗透到教学过程,将党的十九大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等融入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培育学生爱祖国、爱学习、爱科学、爱钻研,爱创新的人生态度和勇于探究的精神。通过计算机进展历程的介绍,引导学生关注我国计算机产业的进展状况,用事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赶超世界的自信心,激励学生为我国的科研事业奋发图强!同时教育学生注重日常行为法律规范,遵纪守法、讲文明、守信用,爱护环境,严于律己,讲奉献,成为有素养、有文化、有知识的高科技人才!2.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所具备的素养、掌握的技能、知识和能力如下:课程目标 1.学习和掌握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编码技术,了解通讯技术。(对应第 1、2、4、5 章,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 X.X)课程目标 2.学习和掌握计算机常用软件的操作使用。(对应第 3 章,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 x.x)3.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本课程教学目标支撑的毕业要求主要体现在毕业要求指标点 x.x、x.x、x.x…,具体如下: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课程目标毕业要求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