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 后小伙的韭菜生意经80 后小伙的韭菜生意经 1989 年出生的柴会龙,大二的时候就创立了一家员工达 400 人的公司,被同学称为柴百万。2025 年大学毕业后回到故乡山东省章丘市柴家村种韭菜,截至 2025 年年底,营业额 1000 多万元,净利润超过 100 万元。他一手提倡的“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户”模式,改变了几十年来传统的种植模式,他的盆栽韭菜也因此成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一个典型。近日,柴会龙接受笔者采访时讲述了自己的农村创业史―― 我大学读的是国贸专业,毕业时即使面对年薪 20 万的诱惑,也还是想回到自己的家乡。我的家乡有种植韭菜的历史,355 户人种韭菜,有 1500 亩特色品牌基地,村里在 2000 年注册了绿色无公害韭菜的品牌,但这个官方认证并没有给村民带来更多的利润。19 岁那年,我就立誓,假如上大学四年之后,家乡的韭菜还没有走向全国,我自己将回到家乡实现这个梦想。 按需种植 在我上大学时,就不断听说各种韭菜中毒事件。很多明明是无公害、无残留的蔬菜,就算放在超市里也没有人买。可是韭菜对于北方人来说就是刚需,尤其是冬天做饺子,家家必不可少。然而,由于恐惧,消费者现在连证书都不认可了。面对这样一个旺盛需求,我们的村民却并没有赚到多少钱。普通韭菜在中国确实很难卖得起价钱,在农贸市场里,一斤 4 块钱算是顶天了。 我当时认为,我们村正好能提供无公害的韭菜,我们有那么好的基地,我是土生土长的柴家村人,对农村非常熟悉,假如不做,就再也没有这么好的机会了。 要改变这些问题,我必须从很多方面着手改变过去农业生产经营的一些方式方法。我决定以家庭农场为主,以农民合作社为辅。先把自己做成一个标本,假如成功,再宣传给农民。我租下了四个本家叔叔总计 50 亩的土地,40 亩做大批量的韭菜生产,专门供给超市,这样的无公害韭菜可以卖到 30~40 元一斤;另外 10 亩专门做韭菜盆景,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定制的需求。 接地气营销 过去我们柴家村的韭菜远销到北京、天津,大家都说好,可是消费者并不知道这个产品是谁生产的,怎么生产的,说白了,没有品牌。我的想法就是要打开销路,形成品牌。 由于城里人不信任农产品是无公害种植的,我们需要让他们知道柴家村的韭菜真的没有问题。 我大学时候就做过校园媒体,熟悉媒体如何影响用户,明白每一类媒体都有它所针对的群体。 我们有意识地接触媒体,我们在济南等城市的本地生活频道开始做广告。章丘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