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争食”中概股私有化,获利之路仍遥远PE“争食”中概股私有化,获利之路仍遥远 2025 年 5 月 24 日,分众传媒在纳斯达克的最后一个交易日,收盘价定格在了 27.42 美元每股。 长达 8 个多月的私有化过程终于结束,这让分众传媒董事长江南春松了一口气,同样宽心的还有分众传媒背后的 PE 们,他们仿佛已经看到了盆钵满溢的明天。 但他们能如愿吗? 近年来,随着在美中国概念股私有化数量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PE)在中概股企业“海归”途中,扮演着铺路人的角色。 万得资讯统计数据显示,截至 6 月 4 日,已有 40 家在美国上市的中概股宣布或完成了私有化。其中 20 家企业在私有化进程中有 PE参加。 除了中信资本、光大控股等本土 PE,凯雷、霸菱亚洲、红杉等知名机构亦出现在这些私有化企业联合出资方的成员名单里。 “在中概股股价低迷的时候,PE 巨头看到了潜在的获利机会,先私有化,然后进行包装在 A 股或 H 股上市,这一退一上中出现套利机会。” ChinaVenture 投中集团高级分析师冯坡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但现实是,随着国内市场不振、股价虚高泡沫被挤压、IPO 实质性暂停……PE 们的“争食”,何时能带来真金白银呢? PE 们“出手”的逻辑 意图中外市场市盈率差距 中概股是指在海外注册和上市,但最大控股权(通常为 30%以上)或实际控制人直接或间接隶属于中国内地的民营企业或个人的公司,其主要上市地是美国、香港和新加坡。 2025 年以来,在接连遭遇做空等作用下,中概股退市数量不断增加,远高于同期新上市数量。 仅仅今年上半年,已有 7 家公司宣布或完成了私有化,其中 4家已完成,而同期只有兰亭集势一家公司赴美 IPO。 “价值被严重低估和生存环境的恶劣,是促使很多企业选择私有化的主要原因,他们试图寻求更好的环境并蛰伏等待将来的机会。”冯坡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以安博教育为例:由 IPO 时的 10 美元/ADS(美国存托股)狂跌到近期接近 1 美元/ADS,已严重背离了上市的初衷和融资功能。而且每年还得花费巨额的上市维护成本,除了定期公布财报,还得时刻受到美国 SEC、中美媒体、公众和投资者的“关照”。 私有化一般需要大量的融资,这种融资往往是以目标公司的资产为担保的贷款,以及向私募股权公司出售普通股或优先股实现。“在私有化的收购方里,一般包括大股东、管理层和战略投资者这三类。其中,PE 与管理层收购相结合是最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