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地补偿制度改革”延迟出台背后“征地补偿制度改革”延迟出台背后 假如“征地补偿提高了”,这将是中国亿万农民奔走相庆的事。但这一制度立法,在 2025 年年底却因故爽约。有关键意义的《土地管理法修正案草案》,并没有在 2025 年 12 月底闭幕的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上表决。这意味着,征地补偿制度的修法进程,又将推迟到下一次审议。为何“征地补偿改革”迟迟不能出台?中国青年报记者专访征地拆迁学者,解读这背后的深层阻碍。 ▲▲土地财政的双刃剑 “征地工作常常严重损害农民利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教授王才亮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 中国社科院新近发布的《2025 年社会蓝皮书》印证了他的观点。近年来,每年因各种社会矛盾而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多达数万起甚至十余万起,其中,征地拆迁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占一半左右”。 不少人把征地矛盾的源头指向地方政府。 地方政府多以低价从农民手中征地,再以数倍甚至几十倍的价格出让给开发商等单位。“2025 年土地出让金的总额,达到 3.15 万亿元,这是个非常庞大的数据。”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土地规划讨论中心主任严金明透露。 目前,“土地财政”已是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重要来源。“有些地方的土地收入占地方预算支出的 50%,甚至更高。至于全国的平均水平,30%~40%应该是有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进展与环境讨论所所长牛凤瑞告诉记者。 与之形成鲜亮对比的是,农民只获得土地收益中的极少部分。随之而来的,是政府与农民之间矛盾的激化。 王才亮认为,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已造成了一个怪圈。“一方面,政府与民争利,引起很多矛盾,需要维稳;另一方面,政府的正常开支和维稳经费又要从土地财政里拿。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也有学者认为,现阶段“土地财政”仍有存在的必要性,不能“一棍子打死”。 “假如没那么多钱,城乡的基础设施建设没法搞,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就无法提高。”牛凤瑞说。他认为,土地财政在现阶段仍然发挥出了社会公益效应。“比如一条公路,50 年内都可以建,但是靠从土地财政里获得的资金现在就把它建成了,更早让老百姓享受到,也就发挥了更好的效应。” 严金明则认为,现阶段土地财政就是我们国家的一种制度安排。“中央曾经规定,政府获得的土地出让金,其中 10%要投入保障房,10%投入农田水利,10%搞教育。基层政府工作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若是没有土地财政支持,很多建设只能搁置。” 重新切蛋糕的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