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大讲堂-从古代科举到当今高考》文字稿主持人:欢迎走进《世纪大讲堂》,这里就是思想得盛宴,这里就是学术得殿堂。 1977 年中国内地正式恢复了高考制度,迄今为止,已经有将近 30 年了。随着时间得推移,高考制度得各种利弊得失都在逐渐地显露出来,所以现在甚至有人主张,要像一百年前废除科举制度那样来废除高考制度。那么现行得高考制度它面临得问题到底有哪些?与科举制度进行比较,它得相同之处、不同之处都有什么?假如把两者进行对比,我们就是不就是能够从当中找到一些改革得良方?今日得《世纪大讲堂》,我们就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厦门大学教育讨论院院长刘海峰先生,欢迎您。 刘:谢谢。 主持人:请坐。 好,我们首先还就是一起通过大屏幕来了解一下刘海峰先生。 VO:1977 年,18 岁得刘海峰考入厦门大学历史系,从 1984 年以来得20 多年时间里,她从未间断自己在科举与高考方面得讨论,她首创了科举学,强调理性评价科举,主张为科举制度平反,并且因此被新浪网评选入围了 2025 年度文化人物。在高考改革问题上,她主张务实渐进,在统一高考得前提下,推动高考内容与形式得改革。现在刘海峰先生担任厦门大学教育讨论院院长,不断地以作大学问为期许,她非常欣赏竹得品行,认为竹就是一种刚柔相济、外柔内刚得生物,既坚韧不拔,又淡泊谦冲。 主持人:瞧过了这个短片,我们知道您从大学就开始学习历史,然后这期间又不断地去关注科举制度。但就是我也曾经注意过,您说您走入历史这个行当其实就是一种历史得误会,不知道为什么这么说? 刘:因为我 1976 年高中毕业以后上山下乡,在 77 年恢复高考得时候,我也就是以一个知识青年得身份来参加高考。我在福建省一个县里面下乡,当时可报得,可选择得学校很少,专业很少,我第一志愿就就是报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结果大概就是因为分数考得比较高得缘故,录用到了我没有填志愿得厦门大学历史系。所以刚进去得时候,提不起兴趣来,就就是没有专业思想。因此基本上都就是应付那些课程了事,我学着用瞿秋白《我得自白》里面得一句话,就就是“历史得误会”,当时很想转专业,但就是不让转。后来学到三四年级才培育出兴趣来,所以我说就是从历史得误会变成历史得选择。 主持人:不知道在整个历史这个领域当中,选择科举就是不就是算就是一种历史得选择? 刘:也不完全就是选择。1984 年,我硕士毕业得时候,在厦门大学高等教育讨论所有一个工作机会,因此我就选择到了厦门大学高教所。由于自己从历史出身,又在教育讨论所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