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读书笔记1500字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读书笔记1500字_第1页
1/2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读书笔记1500字_第2页
2/2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讨论》读书笔记 1500 字《乌合之众——大众心理讨论》读书笔记 1500 字: 文/尚清华。《乌合之众——大众心理讨论》这本书讨论的是“群体”,勒庞在本书中这样说明“群体”的定义:“聚集成群的人,他们的感情和思想全都实行一个方向,他们自觉的个性消逝了,形成了一种集体心理。”(勒庞,2025:62)《乌合之众》原名《TheCrowd》,即“群体”,但译者翻译为“乌合之众”,我认为这也不妥。因为成语“乌合之众”原来是用于比方临时杂凑的、毫无组织纪律的一群人。显然这样的一群人只能称作“大众”,他们中的个人仍然保留了自觉的个性、也没有产生集体心理。或许译者另有意图,因为勒庞在书中说过,只要掌握一定的方法来充分利用大众的“服从头领的本能需要”,成为领袖,就可以把乌合之众变成一个有集体心理的群体;但倘若方法不当,领袖也可能沦为群体所唾弃的人。大概译者的理解类似于“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群体可以成就领袖、也可以毁掉领袖。 在读《乌合之众》期间,我欣赏了一下电影《浪潮》(德国 2025 年丹尼斯·甘塞尔执导电影)。在电影中,文格尔先生所领导的“浪潮”这个小群体确实与勒庞所描述的几乎相同:首先它的诞生就暗含着领袖文格尔先生的偏执与抵抗意识;其次,“浪潮”群体有着很高的同质性,有着严格的群体法律规范,并且“他们从合作行动中获得了空前的一致与满足以及依赖感”(于志云,2025:63-64);最后他们进展出冲动、谄上欺下、缺乏责任感等特点。比如“浪潮”成员有统一的手势、着装、标志甚至思想;他们为了宣传群体标志而破坏公物;他们卑视未加入“浪潮”群体的人、试图排除异己。 在这个群体的进展过程中,既有主动放弃个性融入集体的马尔科和蒂姆、也有自我意识强烈的抵抗者卡罗尔、还有清醒的旁观者莫娜和卡罗尔的妈妈。虽然最后“浪潮”群体在悲剧中解散,但那不是因为卡罗尔单薄的抵抗力量和旁观者的阻拦,而是发生的血腥暴力事件使事态进展到严重的地步,导致了群体的消亡。电影告诉我们,独裁之下,群体的力量非常强大,但这种强大的力量是不理性的、难以控制的,它最终会让群体走向消亡。 勒庞在《乌合之众》书中所说的“群体”并不仅仅是独裁统治下的群体,实际上在其他的群体中,由于个人的想法受到他人的想法的影响,或多或少都会失去一些理性和个性,从而成为群体心理的一部分。“为了不失去群体,更为了取悦群体中的他人,他就可能扭曲自己的成本收益计算。...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读书笔记1500字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