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缺少的是匠中国最缺少的是匠 我这里说的“匠”,不是指享有特别荣誉称号的“科学巨匠”、“文学巨匠”、“艺术巨匠”等等,只是指人们常说的“工匠”,俗称“把式”或“手艺人”。我为什么特别地敬重这样的人?因为他们大都是经过严格训练的,他们对专业既敬业又精业,总之是“内行人”而不是“外行人”。今日这样的匠越来越少了,大都追求或自封、被封为什么“家”、“大师”了。对这样的人,我固然不乏对他们的崇敬,但对其中持怀疑态度、鄙夷态度所占的成分也不少。 今日的社会,太缺乏真正的匠了!因此值得呼吁一下:要敬重匠!要培育匠!造就出的匠越多越好! 举个例子说,当年把中小学老师贬称为“教书匠”,致使地位卑下。殊不知在教书一业中真正当得起名副其实的匠,大不易也,今日不少的老师是不够格的。真正名副其实的教书匠,不仅爱教书、会教书而且教得精、教得巧、教得活,兼之他们本身也必须是把书读得多、读得通的人。此外,他们还必须是忠于本业而不旁顾其它的人。今日这样的匠还多么?不多了。而社会最需要的,又恰恰是这样的匠。 推而广之,今日最需要的匠太多了,我这里只举几例: 一、行政匠。 什么是真正的行政匠?首先不是指仅仅具有什么官衔,而是指对行政业务(如思想导向、组织纪律、民生状态以及经济开发、文化推动等等)既熟知又精通且善于付之具体实践的人。只要他们对该领域、该系统、该部门、该行业、该事物是内行,哪怕他管理的只是一个小村、小镇、小机构,都可以称之为行政匠或政工匠,被人尊重。而高层干部,也应当首先是匠。假如没有匠心、匠技,或是纯粹的外行,即使怎样有衔有位也于社会无益。 二、经济匠。 亿万富翁未必称得上经济匠,办个小企业、开个小店铺的人也可能是经济匠。区别只在于三点:一,原始财产是自己奋斗出来的,而不是依靠祖上遗产或其它非法手段、不义行为捞来的;二,善于经营、管理,包括精打细算;三,懂得经济规律,包括懂得生产、交易、流通、消费的关系。总之,他们像对待数学一样对待经济,不搞浪漫主义,更不靠异想天开。 三、文化匠。 无论搞的是与理科有关的事还是与文科有关的事,都首先必须对基础知识十分看重,一丝不苟。尤其是对与文科有关的事,首先要当一个合格的文字匠。包括把字写法律规范,把用词、语法、修辞弄得精准兼之有一定文采。出色的文字匠,连一个标点符号都很重视,先要达到用得正确继之力求用得最佳。 四、艺术匠。 无论是写或画、演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