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艾的抗炎免疫讨论进展及临床实践艾,又名冰台(《尔雅》)、艾蒿(《尔雅》郭璞注)、医草(《名医别录》)、炙草(《埤雅》)、蕲艾(《蕲艾传》)、黄草(《本草纲目》)、家艾(《医林纂要》)、甜艾(《本草求原》)、艾蓬、香艾、阿及艾(《中药大辞典》),菊科蒿属植物(Artemisia argyiLevi.et Vant.)及近邻种的复合称谓,我国各地区及亚洲周边国家均有生长。药用其叶,故药材名为艾叶,性温、味苦辛,归肝脾肾经,为我国传统中草药。艾药用历史悠久,是中医临床常用药物之一。传统药性理论认为,艾叶有理气血、逐寒湿、温经血、安胎、杀虫止痒等作用,可用于治疗虚寒出血,尤宜于崩漏。其用法有水煎服(煎剂)、煎水洗(洗剂)、灸剂、烟熏(烟熏剂)和制酒服(酒剂)。艾的药用功能来源于其中所含化学物质,经不同方式处理(水提、醇提、炙烧等)所获得的化学成分有所不同,主要成分有黄酮类、桉叶烷类、三萜类、鞣质、多糖、挥发油和微量元素等。现代讨论通过对艾叶挥发油、艾烟、艾的水提物、艾的醇提物等相关成分进行讨论,证实艾化学成分复杂,作用广泛,具有抗菌、抗病毒、平喘、镇咳、祛痰、利尿、抗过敏、抗炎、镇痛、抗疟疾、抗肿瘤、止血、抗凝血、激活补体等功效,对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等均具有较强的生物学作用。近年来,针对艾在抗炎方面的讨论主要集中其挥发油、艾灸的抗炎药效机制和临床应用,以艾为主药或辅药治疗炎性疾病的中药复方讨论,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对国内外关于中药艾抗炎免疫作用的讨论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1 艾叶油的抗炎免疫作用 现代讨论发现,艾叶的主要成分是挥发油,所含化学成分主要有:-蒎烯、-蒎烯、-松油烯、-松油烯、桉叶素、异泽兰黄素、蒿酮、蒿醇、斯巴醇、2-环己烯-1-醇、樟脑、龙脑、4-松油醇、反式-石竹烯、丁子香酚、长叶薄荷酮等。其中桉叶素、樟脑、龙脑、长叶薄荷酮、斯巴醇、异泽兰黄素等具有较强的抗炎作用。因此,在药理实验讨论或临床上艾叶油可用于治疗多种炎性疾病。 1.1 艾叶油的抗炎作用 在炎症发生与进展过程中,早、中、晚期的特征各有不同,因此在进行药理讨论时可应选择相应的早期渗出和肿胀模型、中期白细胞游走模型、晚期肉芽肿增生模型。蒋涵等讨论发现蕲艾挥发油治疗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李波等通过早期乙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角叉菜胶致小鼠足肿胀炎症模型,中期羧甲基纤维素(CMC)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