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小学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的现状及对策讨论丽江小学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的现状及对策讨论 【摘要】对丽江古城区以及玉龙县部分小学民族文化传承情况进行实地调查,了解了纳西语及东巴文化在学校中传承的基本状况、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小学,文化传承,教育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进展过程中制造、积淀和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宝,有其鲜亮的民族特色、独特的价值和丰富的内涵,民族文化传承的意义在于,使学生掌握本民族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形成对本民族文化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全球化、网络化、城镇化,以及丽江旅游行业的迅猛进展,拉近了丽江与世界的距离,同时加强了与外来事物与文化的沟通沟通。但是与此同时纳西族的民族心理、民族习俗、价值观等也发生了变化。生活在城镇的纳西族后代中相当一部分人不懂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对本民族文化不感兴趣,已经不具备本族人的民族心理素养,一部分人已经不会说本民族语言;从区域来看,离城区越近,会讲纳西母语的孩子就越少,从年龄段来看,年级越小,会讲纳西母语的比例就越低,据调查在古城纳西族小学生中仅有 20%会说母语。 一、纳西民族文化在学校的传承情况概述 1999 年原丽江县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全国 52 个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县之一,1999 年 4 月著名学者郭大烈在黄山小学创办了东巴文化教学班,同年 11 月兴仁小学开办了纳西母语和东巴文化教学班,开创了在国民学校教育中传承民族文化教育的先河。 2025 年 1 月原丽江县第 12 届人大常委会 32 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在全县中小学教育中开设纳西语言传承和普及教育的决议》,同年丽江地区撤地设市,原丽江县分为古城区和玉龙纳西族自治县,2025 年 8 月开始古城区和玉龙县教育局多次举办纳西语师资培训班,在小学教育中全面推行纳西母语及民族文化传承教育工作,经过多年努力建成了纳西娃娃艺术团、黄山小学东巴文化传承基地、兴仁小学纳西母语传承基地、、大东白水完小“热美蹉”基地、白龙潭小学纳西童谣传承基地和大研中心小学民族打跳基地,以“一团五基地”为点,以点带面在古城区、玉龙县中小学教育中开展民族文化教育。 2001 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建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组成课程体系的要求,丽江根据民族文化资源优势积极落实国家政策,出台了《传承民族文化艺术乡土教材编写纲要》明确了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组织学者、老师编写了《音乐》9 册、《美术》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