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半功倍的预习方法预习,就是先把上课前的内容浏览通读一遍。容易理解的知识,通过预习就可以掌握。即使在预习巾还不能理解那些较难的部分,也要做到心中有数,知道难点在哪里。这样自然会产生解决难点的欲望,听课时就会注意力集中,也就容易听懂了。预习又是很好的自我实践,久而久之,自学能力和理解能力自然会提高。预习不能走马观花,要认真认真并结合做练习题反思,加深对知识更新的理解,力求少留疑点,并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准备工作。 单元预习 在某一单元的学习之前,用比较完整的时间预先从整体上了解学习内容,明确单元学习的目标和重点,思考如何有效学习的方法。 假如对某科已进行了全册预习,则可在完成全册预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系统地熟悉单元内容、明确单元目标和任务;探究单元间的相互联系、消化理解重点知识;通过试做课后习题巩固预习效果、做好单元预习笔记。 学期预习 开学前,利用假期对下一学期学习内容进行全面系统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并联系以往的经验教训,摸清自己的特点,实行相应措施,制订学期学习计划。 学期预习的做法一般为全册预习,从整体卜了解和熟悉全册教材的主要内容和特点。首先通读教材,清楚教材的章节、题目,然后明确教材的目的、任务、要求、重点和难点等,同时做好预习笔记,搜集参考用书,试做有关练习,制订相应的学习计划。 老师在课堂上讲,同学们听,常常顾得上听课却顾不上记笔记;顾得上记笔记就顾不上思考。平常很努力,可学习成绩就是上不去,这就要在老师讲新课前,一定要预习。有的同学一听说要预习,就把老师将要讲的内容仔认真细地学习一遍,该记的记,不会的就去查去问,这样不仅占用了大量课余时问,还会产生不良效果。这种不良的效果就成为很多人认为预习不好的原因:因为在课下把老师要讲的内容都弄明白了,在课堂上听讲的时候就不会认真听,这样做不仅占用了课余时间,又错失了在课堂上从老师那儿获得知识的最佳时机。 预习时,不要求把教材全部弄懂。因为这样的想法不客观,只要求用心去做,发现一些问题或疑难点就可以了。而这些疑难点,又会刺激我们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听课,精力自然就会集中到新课的重点、难点和疑点上。听课时,目的就会明确、注意力就会集中、思维就会主动。再经过老师的讲解、指点与启发,对知识的领悟便可以进入更高的层次。 有一位同学在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时说:有了预习这一环节做保障,课堂上我很轻松,思维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