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垃圾分类回收1.1 目前我国垃圾处理现状随着城市建设的进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与日俱增,现在国内外用得最多的是卫生填埋、堆肥、焚烧这3种。但总的来说均不够完善, 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目前, 我国垃圾城市垃圾处理量只占总垃圾量的5% , 其中70%是通过简易填埋法处理的, 10%进行了简易堆肥, 资源化数量更少, 分类回收几乎为零。受技术水平和管理手段的限制, 这些垃圾处理方式的弊端十分明显, 不仅对土壤、地下水、大气等造成了现实的污染和潜在的危害, 而且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1]据统计,我国城市居民每人每日平均产生垃圾1.2kg 左右,自1978 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平均以每年8~10% 的速度增长。从1987 年到1996 年10 年间,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增加了将近1 倍。1996 年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已经达到1 亿吨,1998 年则为11302 万吨,2001 年达到13470 万吨,2025年达到1.5 亿吨,2025年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已达2.45 亿吨,到2025 年已达到3.58 亿吨。有统计显示,截至2025 年年底,全国655 个城市中1/3 垃的圾总量达1.52 亿吨。其中,露天堆放和简单填埋的比例分别高达38.4%、50.4%,累计侵占土地75 万亩;通过焚烧、堆肥等方式回收再利用的比例仅11.2%[2 ~ 4]。我国城市垃圾构成有以下变化趋势:(1)有机物和电子产品增加;(2)可燃物增多;(3)可回收利用物增多;(4)可利用价值增大。1.2 我国垃圾分类回收建设部在2000 年分别选取了北京、杭州等8个大城市进行垃圾分类回收试点,均因措施不当而未取得预期效果。2025 年,首批试点的部分城市再次进行试点,并陆续有成都等新成员城市加入。不同的垃圾分类结果,既影响居民参加垃圾分类回收的复杂性,也影响回收过程所需设施设备的结构、数量及规模;而居民是否支持垃圾分类回收计划则直接决定垃圾资源化、无害化效果和最终填埋所需的土地面积。[5]在我国的垃圾分类一般设置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两种分类,这种垃圾筒也在街上随处可见,但就在街上随机采访时发现,约有80%以上的人对这两种垃圾的具体定义并不是十分明确的,还有些人表示,并非自己不愿参加垃圾分类处理,而是确实有些垃圾不知道是属于哪一类的,因而只能随意丢入一个筒中。由此看见,垃圾分类回收不仅仅是一种口号,更加需要制度加以保障。1.3 国外垃圾分类回收现状在外国,对垃圾分类回收的教育是“从娃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