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工艺造物文化基本范畴述评论文一个国家要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除要具备相当的综合国力外,还必须保存和发扬其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尤其是承载着衣食住行的工艺造物文化。在国际化的大潮中,一旦失去本身应有的特色和风貌,其民族文化存在的根和脉将会受到毁灭性的损伤。因此继承和发扬传统优秀的工艺造物文化和美学思想,是个十分重要的讨论课题。众所周知,中国造物文化的悠久、发达、辉煌、丰厚,无与伦比、举世公认。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未能形成独立、系统的理论学科。但是没有系统整理不能误解为没有系统的工艺美学思想存在。为此我在 1989 年发表的《传统工艺美学思想体系述评》一文(见《中国工艺美术》总第 32 期)中明确指出,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传统工艺美学已经初步形成了思想体系和理论形态,并从 7 个方面对其重要内容作了简要述评。继续这一讨论,本文将进一步对传统工艺造物文化的基本范畴、理论框架及其思想特色加以述评和探讨。 一、发掘传统工艺文化的理论基石 范畴是理论构建的基本概念,是构成体系网结的支点和要素。范畴系统,是概念范畴间的内在联系和层次结构。因此,发掘传统工艺文化的理论基石,寻求和建构传统工艺美学基本范畴的理论框架,是建立科学、系统理论的首要前提。但是,要想从传世的有限几本工艺著述中找到这样的理论范畴是比较困难的。因为中国古代的设计思想、技术思想是和古代的哲学思想融汇一体的。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对于道与器、物与欲、文与质、技与艺、用与美等工艺美学基本范畴展开了热烈的争论。或取譬引类,或直言阐述,连篇累牍,史不绝书。《周易系辞》更是一部阐释天道易理人文化成的宏篇巨构和百科全书,其中就包括了工艺文化开物成务的丰富内容。例如制器尚象、立象尽意的致思方式;道寓于器、载礼释道的教化功能;以意立象、取象构形的造型意识;天人合一、共生共荣的美学追求等等。假如有人说引用这些范畴概念是妄测臆改,牵强附会,那么,我们如何认识这些范畴概念就成为问题的关键。下面有必要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首先,作为概念范畴形态的精神文化,是建立在物质文化基础上的,人们对事物认识的概括升华。汉字范即工艺造物的模具。《荀子强国》:刑范正、金锡美、工冶巧、火得齐。而畴指已耕作的田地或田地的分界。可见范畴就是人们在生产实践基础上对事物的认识。道与器,道即理,《说文》:理,治玉也,从玉里声。玉有脉理,依其脉理而治,就是理。质与文,质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