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猪病防治-- 猪丹毒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高热性传染病,也是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其特征是,急性型呈败血症症状,发高热;亚急性型表现为皮肤紫红色疹块,呈菱形、圆形、方形不等,俗称“打火印”;慢性型表现为疣状心内膜炎和关节炎(一)病原猪丹毒杆菌是极纤细的小杆菌,形状为直形或稍弯,革兰式阳性菌,无芽孢,无荚膜,不能运动,在感染动物的心血、脾、肝、肾等病料涂片中以单个、成对或成堆存在。在培育基中假如细菌老化,易被染成革兰式阴性。猪丹毒杆菌对外界抵抗力很强,在盐腌或熏制的肉内能存活 3~4 个月,在掩埋的尸体内能活 7 个多月,在土壤内能存活 35 天。但对消毒药的抵抗力较弱,2%福尔马林、3%来苏儿、1%火碱、1%漂白粉都能很快将其杀死。(二)流行特点本病分布较广,不同品种年龄的猪均易感,多发于 3~12 月龄的架子猪,也偶发于水牛、绵羊、马、禽类,人也可感染,叫类丹毒。猪丹毒流行无明显季节性,但夏秋多雨炎热季节多发生。病猪、临床康复猪及健康带菌猪都是传染源。病原体随粪、尿、唾液和鼻分泌物等排出体外,污染土壤、饲料、饮水等,尔后经消化道和损伤的皮肤而感染。带菌猪在不良条件下抵抗力降低时,细菌也可侵入血液,引起自体内源性传染而病。猪丹毒常常在一定地方发生,呈地方性流行或散发。(三)临床症状感染猪丹毒后埋伏期的长短与猪的抵抗力大小、感染途径、病原菌的数量及其毒力强弱等有密切关系。人工感染埋伏期 1~7 天,一般为 3~5天。临床上一般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型。1、急性型(败血型)见于流行初期,个别猪可能不表现症状而突然死亡,多数病例体温升高达 42℃以上,食欲废绝,不愿行动,间或呕吐,眼结膜充血。病初便秘,后腹泻。发病 1~2 天后,皮肤上出现大小不一、形状不同的红斑,指压褪色。多数病程为 2~4 天,病死率 80%以上。哺乳仔猪和刚断奶小猪发生猪丹毒时往往有神经症状,抽搐,病程不超过 1 天。2、亚急性型(疹块型)此型败血症症状轻微,其特征是在皮肤上出现疹块,病初食欲减退,精神不振,不愿走动,体温升高但很少超过 42℃。发病后 1~2 天在背、胸、颈和四肢等部位出现菱形、方形等大小不等的疹块,先呈浅红,后变为紫红,以至黑紫色,稍隆起,界限明显,白毛猪很容易看出。随着疹块的出现,体温下降,病情减轻,数天后疹块消退,形成干痂并脱落。病程 1~2 周。3、慢性型单独发生少见,多由急性或亚急性转化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