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滴石穿治“酒病”水滴石穿治“酒病” “来来来,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能喝八两喝一斤,这样的同志很放心。”前不久,参加高中同学聚会时,这些劝酒的俏皮话不绝于耳。挑起这喝酒氛围的是四眼与阿黄。四眼,如今考进了机关部门,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公务员,而阿黄则进入了一大型国有企业的项目部。我在香港攻读硕士学位,今年才“新兵报到”,进入职场。他们所说的那些劝酒俏皮话,引起了我的强烈兴趣。 经过再三询问,两位老同学才道出现在热衷于喝酒的缘由。“哎,一言难尽,你在香港待得时间长啦,不了解现在的‘行情’。”四眼俯下身轻声说道,“现在做业务、求升职,维持自身地位,打造关系圈子,那都得喝酒。很多时候‘醉翁之意不在酒’,要在酒桌上推杯换盏间拉近关系,讲出平常不好说、不能说、不便说的话,这就是现在的喝酒文化。”四眼这样跟我阐述着如今酒桌上酒文化的“妙用”。“其实真正好酒的人很少,但是‘今日喝酒不努力,明天努力找酒喝’,有时候没办法不喝。”阿黄似乎露出一份无奈。“中央是下达了转变作风的各项规定,喝酒是少了。但‘酒病’难医,就像我们这些搞项目的,拉关系、扯利益那还是得靠喝酒――偷偷地喝。” 变异的官场酒文化 两位老同学的话一直在耳边萦绕,想起我父亲也曾是一名国企干部。的确,他在任职期间总是饭局缠身,有时回家一身酒气。但在退休后似乎这样的现象少了,我还一度认为,喝酒办事的年代早已是上世纪的事情了。但这次的同学会改变了我的看法。 在网上查阅了一些关于官场酒文化的资料后,我着实一惊。去年 12 月《华西都市报》报道,蓬安县教育局副局长到中华小学检查工作。午饭时,学校班子成员向局长敬酒时,教导主任因饮酒过度当场猝死,酿成惨祸。在如今整治官场不良风气的风口浪尖上,因公务陪酒致官员死亡的事件仍频遭曝光。不少媒体都对如今的官场酒文化做过深化的调查与分析,其中发现的问题的确令人深思。喝酒风气多年积累,形成了一定的心理惯性,吃喝被当做工作的一种有效方式,也被认为是感情沟通的有效渠道。从“干部怕吃喝又怕没吃喝”的背后,我感受到的是价值观的扭曲。 看完这些媒体的报道与分析,我不禁感到一丝生气。恰好我硕士的专业是对中国文化的讨论,也撰写过一篇与中国传统酒文化相关的论文,深知酒文化的真谛。然而,如今的酒文化竟被如此扭曲,真是不可想象。喝酒本身并没有错,但要掌握一个度,陪酒陪到一命呜呼、喝酒喝到贪污腐败,这显然与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