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港移民:户籍裂痕 VS 法制管理沪港移民:户籍裂痕 VS 法制管理 香港历来以讲粤语的华人为主体,对少数族裔的管理和权益保护日趋法律规范化、法制化。相比之下,上海同样有本地居民与外来人口平等混居的传统,只是在人口导入大潮中,户籍裂痕日益凸显破坏性。 策划/主持:《沪港经济》执行总编唐晔 嘉宾 李杨:学者,上海资深财经评论员,供职于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以下简称(L) 卫裕峰:香港理财专家。以下简称(W) 上海:三次人口聚合潮 “海纳百川”是上海聚合“经济移民”的历史写照。基于市场经济、计划经济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次浪潮,将上海的人口数推向 100 万、500 万、1100 万乃至近 2500 万等一个个高峰。就业机会与教科文卫资源的配置,成为引导城市人口聚合的无形之手。 从租地划界到 “华洋杂处” 上海最早一波的人口聚合始于何时? L :从上海的城市进展和人口聚集历史而言,“海纳百川”并非空话。从 1843 年开埠,官方一厢情愿的“华洋分居”无法阻止租界扩容,逐步进展到“华洋杂处”,各种“准户籍限制”被一一突破。结果,随着贸易、交通、金融、制造业的进展,外来人口大批迁入,上海成为中国现代意义上的房地产业的发祥地。 人口聚合的大潮中,战乱导致了阶段性的起伏。1870 年代世界经济复苏之后,租界内外的常住人口稳步增加。 战乱频仍之中,上海成了外来移民的容身之所。二战期间,位于苏州河北岸的虹口区公共租界,成为数万犹太人的“庇护伞”。在已公布的上海中心城区 12 处历史文化风貌区中,收容犹太难民的上海提篮桥地区,以及上世纪日侨、俄侨聚集的“山阴路、多伦路”地块,均在保护之列。 早期上海的人口聚合有何意义和价值? L :至 1949 年,上海已经走过了从江海渔村到远东巨埠的完整历程。这段历史塑造了上海城市精神中的建设性基因:开明而不封闭,尊重商业逻辑而不一味崇尚权力,平等对待移民。具体而言,上海主要吸引的是各层次的经济移民。 过去有人说老上海是“冒险家的乐园”,这其实是褒义词,赞扬城市富有生机和活力。上海对来自各国和各方的移民,尤其是对江浙的乡绅群体,均有相当的适应性和支持能力,说明上海确实拥有安全风光的生活环境,适宜多元化背景的人群共处。 建国后:官吏百工 相对平等分布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人口聚合还存在吗? L :建国之初,上海人口约 500 万,之后迎来了新一轮的人口聚集。通过公私合营和高额房产税,拥有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