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治:新徽商的茶业经洪治:新徽商的茶业经 徽商特有的执着与文化内涵使他们在百年来政局变革、经济动荡中不断调整着自己的策略,顺应时势,让这些以茶叶为生的微利企业不但坚韧地生存了下来,还有不少成了驰名品牌。 洪治 北京安徽茶业商会第一任会长鸿志茶庄老板 第一次认识洪治老师是通过一篇文章―《不是问题的茶叶农残问题》。本刊在去年 9 月期刊登过此文,当时,农残问题仍处在沸沸扬扬之中。在茶圈内外都还对农残问题人人喊打的时候,他却进行了冷静的分析与理性的解释。是茶企的问题,不回避,但要溯源,找原因、找解决办法;不是茶企的问题,要说明白,撇洁净,决不能让茶企背黑锅,当代罪羔羊。 洪治老师的直白与坦率,以及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儒雅风范让人印象深刻。 而第一次与洪治老师见面则是在他的茶庄,那是马连道一家临街的产权店铺,门脸不大,布置却极其雅致,以少求多、以缺求整,将朴素简单的用材布置成轻松自然的漂亮,可谓处处蕴含着禅茶的哲学。进门第一排货架上摆放的茶叶都是徽派名茶,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祁门红茶……这是一个徽茶的世界,在马连道铺天盖地满是茉莉花茶、大红袍、西湖龙井、云南普洱的广告牌中,这一方徽茶的孤岛寂寥却不无坚韧地存在着。 茶过半盏,谈话渐渐热络起来。我们从徽茶聊起,聊到了徽商的历史,聊到了茶产业的现状与未来。其实,徽商之于茶叶,有很深的渊源。北京的百年老店,无论是吴裕泰、张一元还是吴兆祥,最初都是徽商创的字号。徽商特有的执着与文化内涵使他们在百年来政局变革、经济动荡中不断调整着自己的策略,顺应时势,让这些以茶叶为生的微利企业不但坚韧地生存了下来,还有不少成了驰名品牌。 不过历史的辉煌终究已经过去,现今的徽商早已敌不过闽浙商人,北方的茶叶市场,闽浙的茶商占据了半壁江山。中国传统十大名茶,安徽省虽占了 4 个,却敌不过一个西湖龙井,更不用说后起的闽派乌龙―铁观音与大红袍。 “安徽的茶商没有形成合力!”洪治说,“正是由于安徽的名茶实在太多,别说在北京这样很有包容性的公共海域,就算是到了安徽本地,黄山毛峰的最大竞争对手也是本地的六安瓜片、太平猴魁等。” 这几年,茶叶市场更是呈现群雄逐鹿的态势,黑茶进京、白茶造势、红茶炒作,而善做绿茶的徽商在这几次大的运作中几乎没有借到力。相反,为了生存,徽商不得不腾出一部分货柜,放上云南的普洱、福建的金骏眉、浙江的龙井……徽商们所经营的茶叶店更像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