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多层砖混结构房屋的抗震设计浅议多层砖混结构房屋的抗震设计 摘要:在地震设防地区,多层砖混砌体房屋由于组成的基本材料和连接方式决定了其脆性性质,变形能力小,导致房屋的抗震性能较差 。因此,改善砌体结构延性,提高房屋的抗震性能具有极其重要意义 。 关键词:多层砖 ; 混结构房屋 ; 抗震设计 中图分类号:U452.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多年来砖混结构房屋是我国当前建筑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建筑形式。砖混结构多采纳粘土砖和混合砂浆砌筑,通过内外砖墙的咬砌达到具有一定整体连接性的目的。在地震设防地区,多层砖混砌体房屋由于组成的基本材料和连接方式决定了其脆性性质,变形能力小,导致房屋的抗震性能较差;因此改善砌体结构延性,提高房屋的抗震性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砖混结构房屋抗震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建筑结构体系不规则 纵、横沿平面布置多数不能对齐,或墙体在竖向上下不对齐,不能形成规则完整的抗震体系。建筑物立面造型过于复杂,有的在顶层有局部突出,易产生鞭梢效应,这样对抗震是极为不利的。 1.2 建筑物超高 砖混结构的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远远低于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物。砖混结构层数越低,震害的破坏程度越轻,五六层的建筑在相同设防烈度的条件下要比二三层建筑的震害程度严重的多,倒塌的比例也较高。因此,在设计中适当限制建筑物的高度是减轻震害的一种比较有利的方法。 1.3 砖混结构抗震构造措施设置不合理 在多数设防烈度较低的设计中,设计者在构造措施上考虑抗震,设置了圈梁和构造柱,但表达不清楚,不完整,与整个结构不协调。 1.3.1 圈梁的设置不遵守法律规范规定的要求,任意设置。圈梁兼过梁时,圈梁顶标高低于板底标高;圈梁在转角处连接方式不法律规范,搭接方式错误;圈梁兼作过梁时,未按过梁要求配筋;楼梯间顶部和屋面应相应增加圈梁的密度,而设计中未做任何交待等。 1.3.2 设计人员未按法律规范要求的位置设置构造柱,将构造柱作为受力构造进行设置,而纵向钢筋数量仍按构造要求配置;对较大空间房屋无横墙的纵墙上未设构造柱;在纵横墙门窗局部尺寸不满足要求时,未设置构造柱。 1.4 材料强度的设计要求不当 一般砖混结构,砖砌体是主承重构件,砌体强度要满足静载和地震动载的作用。一般六层砖混结构,按延米荷载六层约在200kN/m 左右,正确的材料强度设计应为:基础及一、二层采纳MU10 机制砖 M5 水泥砂浆或混合砂浆砌筑,三、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