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中学生进行心理训练的原则与方法论文 摘 要: 心理疾患是当前危害我国学生身心健康的突出问题。作为教育中的老师应当开展心理训练,解决学生的心理成长、心理缺陷、心理障碍及挖掘心理潜力等问题。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为指导,对学生进行心理训练,引导学生心理素养的不断完善和进展。 关键词: 心理训练;原则;方法 目前,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心理教育对多数当班主任的老师来讲还是一个新课题。因此,很多老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训练时不知如何是好,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制造性地提出了人的需求层次理论,他把人的各种需要分成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人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我们只有遵循自身的规律才能有效地进行心理训练。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看,中学生心理训练有他自身的原则和方法。 一、中学生心理训练的原则 心理训练主要是通过接受师长指导和通过心理状态与行为方式的自我调控进行某一特定的心理素养方面的训练,通过改变自身的生理状态和心理状态,解决自己在认识、情感、人格、社交等方面的心理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老师对学生进行心理训练应遵循的原则有: 1.目标性原则 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的最高需求是来自于个体内部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心理训练的目标在于促进心理健康进展,培育优良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的生存、适应能力,促进他们自主进展的潜能。有了目标心理训练才有内容。因此,我们在对学生开展心理训练时必须首先明确训练的目标。 2.进展性原则 根据马斯洛的观点,人的需要可分为低级与高级两个阶段,只有在满足了生存需要和安全需要的前提下,才能实现爱与情感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与自我实现的需要,它们是一个依次进展的过程。心理训练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健康、和谐进展。因此,在确定心理训练的内容时应注重进展,从而有效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预防、促进”的功能。 3.差异性原则 心理进展具有阶段性与差异性,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不仅有个体差异,还有年龄差异。因此,确定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时应当遵循差异性原则,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心理需要,这是保证获得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前提,比如,离异家庭的子女、留守学生等。有不同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往往需要进行特别的心理健康教育。 4.活动性原则 根据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