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路径依赖形成原因的分析框架试论路径依赖形成原因的分析框架 摘要:本文首先提炼出了路径依赖形成的基本原理,其基本要素包括多样化的可选路径集合、历史小事件和各种各样的自我强化机制。其次,根据因果关系,将路径依赖的各形成原因或自我强化机制划分三个层级,这是创新点之一。再次,以这些层次化的原因为基础,分别系统地论述了某一经济变迁过程中技术变迁和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形成原因的分析框架。最后,以时间为轴,论述了该经济变迁过程中技术变迁和制度变迁路径依赖的形成阶段的划分,以及二者在总的路径依赖效应中主导权的交换,这是创新点之二。 关键词:路径依赖;技术变迁;制度变迁;经济变迁;分析框架 一、引言 虽然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理论最近 30 年来在社会科学尤其是经济学中获得了广泛应用,但这一概念最初却是来源于自然科学中的生物学。1957 年,生物学家 Waddington 在讨论物种进化的分叉现象和基因的等级次序时发现,物种进化一方面由基因的随机变异和外部环境的选择作用所决定,另一方面还取决于基因本身存在的等级序列控制机制。因此,在物种进化起始阶段,偶然性的随机因素将触发基因的等级序列控制机制,进而使物种进化产生各种各样的路径,而且这些路径是互不重合、互不干扰的――这就是路径依赖最初的涵义。 1975 年,美国经济史学家 David 首次将“路径依赖”概念纳入经济学的讨论领域。1985 年,David 将这一概念引入技术变迁的分析中,对路径依赖的内涵和作用机理作了深化讨论。1989 年,经济学家 Arthur 将其用来探讨酬劳递增对于经济系统运行的影响,开创了路径依赖在经济学中应用的先河。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西方学者逐渐把路径依赖讨论的重心由技术变迁转向了制度变迁。1990 年,North 将路径依赖理论引入制度变迁的讨论中,指出 David 和Arthur 提出的技术变迁中的路径依赖理论同样适用于制度变迁。之后,讨论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的文献快速增加,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理论已成为路径依赖理论体系中进展最为迅猛、取得成果也最为丰硕的领域。1993 年,Grabher 在对德国鲁尔工业区的讨论中分析了区域进展陷入“锁定”的原因,第一次明确地将路径依赖引入到经济地理学的讨论中。1994 年,Garud 和 Rappa 首次将路径依赖推向社会学的讨论视野,指出技术的路径依赖性不仅仅源自于技术的相互依存性,而且还与相关的行为惯例、社会关系及认知结构有关,因此应该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