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州学院转型进展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改造的思考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改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改造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自身进展的需要 汉语言文学专业(以下简称 中文专业 )作为一个传统专业,在中国高校中设置时间比较长,办学历史悠久,文化积淀相对深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也比较稳定。国家教育部 1998 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 2025 年颁布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2025),对该专业规定开设的 13 门课程没有什么变化。业界几乎形成一种普遍的认知,中文专业是传统专业中底蕴最丰赡的一个学科,也是现代大学体系中最稳定的专业之一,有着其学科自身的特点及魅力。 可是,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的形态,尤其是对具有较强实践应用能力的人才需求迫切。传统学科中心化的专业结构设置,将教学内容设计为一系列体系化的理论和知识谱系,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以老师为中心进行知识讲授,且讲授的知识也就作为考试考查的主要内容 学生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的现象十分普遍,这样的教育教学模式势必导致培育能坐而论道,不能起而行之的人才。这对毕业生的就业十分不利。 作为兴办时间较长的中文专业,在很长一段时间被定位为作家、文艺理论家和语言学家等专家学者的摇篮。然而,社会对专家、学者的需要毕竟是有限的。当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后,当中文专业由少数综合性大学和师范院校举办变为更多其他类型学校的新专业以后,就必须面对培育应用性人才的问题。也正因如此,许多高校在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都不同程度地尝试了对传统中文专业的改造,中文专业招生时树起了 新闻传播 、 涉外文秘 等旗号以吸引考生即是证明。 中文专业越来越无法忽视其当今就业的严峻性和大众质疑的尴尬。在如此情形下,专业应用性改造被普遍地提出来。探究最多的是兴办中文专业较晚的普通理工院校,因为在夹缝中求生存,既不能完全以传统的专业办学模式为依据,也不能照搬理工科办学模式,因此提出根据社会进展对人才的需求,结合学校的办学条件,立足市场,培育应用型人才的思路。强调人才培育上,不仅注重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特别是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育。 如上所述,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我国传统的基础的优势专业。但在新世纪、在钦州学院则面临边缘化的危险。一个明显的例证,就是 202...